曹洪 达州频道 赵权军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希望这次采访能简短点,下午管委会和镇里都有会,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1月4日,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王川铭有点忙,除处理镇政府日常事务外,帮企业解决各类困难是其主要工作。
四川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普光经开区)成立于2008年4月,以天然气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协同发展为主导产业。目前已竣工投产企业67家,2020年1至10月实现产值突破281亿元。
普光经开区全景一角。
十余年来,这里一直是达州市宣汉县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的主阵地。然而,在普光经开区飞速壮大的同时,周边的普光、柳池、双河、土主4个乡镇却没有园区发展的火热蓬勃。如何破解经开区与乡镇的管理不协调、产城融合发展不均衡等弊端?
宣汉县进行了有益尝试,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推动企地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区镇合一”的企地联动治理机制,构建起现代化基层综合治理,兼顾园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能提速:
从项目招引到开机生产,用不到半年时间
2019年1月,普光经开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开区。3月,普光经开区管委会升格为达州市首个副县级园区管理机构。一切工作都在加速度推进,每个单位像开足马力的“巨轮”,每个人都铆足了劲,要将这艘船驶向更远、更高的彼岸。
项目建设现场。
“到服务中心办事太快了,我的企业,从项目对接到落地,再从平场地到设备装机,直致最后生产营销,前后花费不到半年。”正威达州金属新材料科技公司负责人孟自立感叹道,普光经开区服务中心几月时间,就为他办好了企业入驻和生产前所需的各类手续。
2019年9月23日,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普光经开区内投资百亿元,建设西南地区最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双方约定2020年初项目入驻园区,虽遭疫情严重影响,但项目建设进度却没暂缓。3月10日,经普光经开区积极协调,做好防疫等后续保障工作,300多台施工机械,400多名施工人员浩浩荡荡开进项目地,开始平整项目用地。
“便宜的燃气能源价格,便捷的交通区位,还有经开区提供的优质服务,是我们企业坚定来此发展的信心。”孟自立说,施工团队平地同时,经开区服务中心帮忙完成土地挂牌,地勘工作组进场勘测等工作,原计划9月建成的厂房在去年5月底就建成,8月完成首条生产线——精密铜线车间的4台机组的安装,去年底实现顺利开机生产。
普光经开区的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与招商局、财务统计局、安全环境局四单位日程中,有园区各招引企业的建设“进度条”,每个项目进行到哪一步,各单位都派有专人负责跟踪对接服务。
为便于企业办证,宣汉县有序下放行政权力168项,赋予普光经开区管委会项目审批、行政许可、开发管理、行政执法等行政管理权限。“各个项目的立项、环评、安评、规划、建设等相关手续都能在经开区内办结,这种‘保姆式’政务服务非常节省企业的成本,还可以拖经开区人员进行代办,实现让企业少跑路,甚至只跑一次路。”普光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主任张帮文说。
可共享:
企业与地方共建、共享、共享发展成果
新年前,普光镇陡梯村发生天然气管道泄漏,中石化相关单位迅疾关闭相关管线阀门。铜坎社区书记付光伟接通知后,立即安排人疏散群众,时刻同企业相关人员保持联系,询问险情的最新进展。
仅仅3个小时,险情被处理完毕,事故未造成一人伤亡。
“类似此类排险、应急演练、设备施工、管道维修等突发事件,每年要搞好多回,每次处突联络员发挥着巨大作用。”付光伟的另一重身份,是普光经济开发区的企警巡逻队联络员。按企业与地方共建、共享、共享原则,企业和地方建立起“地企警巡逻队”,分片区,不定时巡查燃气管道线路,彼此通报结果,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企地联动服务中心不仅能解决村民的琐事,企业有啥难题也能在得到妥善处理。
付光伟说,作为联络员,要协调好村民的涉企矛盾、治安、应急和环境等问题,还要搞好企业在地方发展的后勤工作。
铜坎社区内,住着5000多村民,中石化、玩具厂、石化砖厂等企业环绕全村,地企警巡逻队承担起企业与村民的“连心桥”。“工厂施工需用地,联络员要做好村民工作,既保证企业正常施工,又要保障村民利益不受损。”
据悉,普光经开区辖29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1万余人。这里聚集了微玻纤、锂钾、柳池工业园等三大园区,数十家中大型企业。经开区和普光镇“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即镇党委、政府的一、二把手兼任园区的掌舵人,统筹乡镇和园区建设,统一配置乡镇和工业发展资源,做大、做强普光产业新城。
让园区发展成果惠及地方,每天社区里20多辆大型运输车,载着数百吨硫磺等工业制品驶出村。王川铭介绍,通过区镇合一、事权统一、利益分成,企地共建共治,经开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协调企业发布用工信息,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又实现周边群众在当地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企业有担当才能成长。普光经开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根据结对村的短板需求“量体裁衣”,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为贫困村贫困户捐赠物资和现金近500万元,帮普光镇实现“全镇脱贫摘帽”目标。
有支撑:
瞄准企业需求,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5年前,宣汉瞄准深度开发新材料产业契机,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签订战略合作,在普光经开区打造产业园科技服务平台,为园区的企业、项目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以及咨询涉及等服务。
普光经开区的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已成为宣汉县新材料产业链发现主要阵地。
“研究所的博士和研究生团队每天都在园区各企业车间,帮助他们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宣汉微玻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工程师薛峰是名南京人,几年前帮助普光一鼓风机厂转型发展新材料,来到经开区已有5个年头。回忆起当时到宣汉的记忆,“我们从一颗螺丝钉、一台机床布置、一个线管的安装开始,仅用三个月完成对原厂房的改造。”
这条生产也是达州市首条玻璃纤维新材料制作车间,在2018年正式投产后,当年就创造了百万元财税营收。为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薛峰带着4名车间大班长去南京的玻璃纤维厂进行跟岗,学习一月后返回宣汉,通过师傅带徒弟“传帮带”形式,带出30多人玻璃纤维拉丝工。
由这30多名掌握核心技术的工人造出的新材料真空绝热板,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作为制造新冠肺炎疫苗保温箱的关键材料。
宣汉县首条微玻纤新材料生产车线是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负责建设的,从老厂房改造升级到投产仅仅耗时3个多月,如今由宣汉生产的玻璃纤维新材料产品远销美国市场。
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为配合企业发展,与达州的职教园区签订校招用工合同,职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园区提供实岗带薪学习,还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办公和住宿场所,解决其子女入学就医等“后顾之忧”。
薛峰告诉记者,为给企业提供人才,宣汉县委委托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的专家,编写关于玻璃纤维新材料的中职教育教材,计划与宣汉县职中合作,开设新材料制作实操专业,有望在2021年秋季招生。预计每年可为园区输送百余名紧缺的岗位技术工。
宣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龙说,企地共建共享要做实做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优化服务供给,写好基层改革治理的“大文章”,做好便民便企的小段落,构建基层社会共治共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