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贫困人口从2014年20.58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4797人,21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8.9%降至0.44%,实现了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全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重大转变。
聚焦整县摘帽突出“细”字
开展全覆盖起底排查。采取“过篦子”方式,先后组织开展4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大排查,全面完成57715户、20.58万贫困人口、11151户易地扶贫搬迁户、694户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的入户排查,共排查问题3万多条,确保家底清、情况明。
开展全方位限时补短。补齐住房、道路、饮水、教育、医疗等短板,共实施危旧房改造6.1万户、新建村社道路600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47处,义务教育保障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 ,乡“三有”、村“五有”、户“一超六有”全部达标。
开展融入式暖心帮扶。组织开展“五个同”(同吃一顿饭、同扫一次地、同过一次节、同创一个好、同圆一个梦)、“冬季温暖床铺”、“坝坝宴”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群众“三率一度”大幅提升。
聚焦精准扶贫突出“实”字
以大思路引领大脱贫。将全县划分为“四大脱贫攻坚片区”,分别由四大家主要领导分片挂包推进,布局实施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特别是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探索出了资源入股、劳动就业、经合组织、经营帮扶、农旅联动、文旅融合、广厦行动等“七大脱贫模式”,直接带动片区9.1万余名贫困人口、102个贫困村脱贫奔康。
以大力度做好大脱贫。严格识别程序和标准,先后6次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殊困难户进行了仔细排查。全面落实贫困村“5+2”和非贫困村“3+2”帮扶力量,扎实开展“回头帮”、“万企帮万村”等行动,积极构建全民参与扶贫事业体系。
以大举措推动大脱贫。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8179人。创新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广厦行动”,累计消除农村危房、土坯房和泥夹墙房14.43万户。集中力量开展饮用水安全等“七大攻坚行动”,新改(扩)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78余处,解决了20万余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成功建成3个脱贫攻坚引领区、2个乡村振兴示范区,让每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群众都有增收项目。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农村,先后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引领周边发展特色产业10万余亩。
聚焦全面小康突出“好”字
大保障护航大脱贫。持续稳定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建立县级作战指挥部和54个乡镇作战攻坚办、211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站。层层签订责任书,出台《脱贫攻坚督导方案》《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等文件,构建齐抓共管“大脱贫”工作格局。
严格脱贫项目资金监管,推行“互联网+阳光扶贫”,其做法受到中纪委、省纪委肯定。建立“2+10”督查机制,定期召开脱贫攻坚“片区现场推进会”,严格执行脱贫“一票否决”制,对工作不到位的13名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4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组织处理。
开展多层次督导问责。实行县级领导每周到联系乡镇工作2天1晚制度,以上率下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建立健全33名县级领导牵头督导、12个片区特派员督查组驻点督查、2支行业督查组巡回督查“三项督查体系”,对乡镇、帮扶单位、行业部门每周实行拉通排名,对排名靠前的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予以“白牌”提醒、“黄牌”警示、“红牌”追责,以逗硬问责倒逼工作见行见效。
持续巩固脱贫成效。为巩固整县摘帽成果,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加强工作协调,合理安排建设进度,今年完成项目981个,确保所有项目8月底前完成实施验收。组织完成评议新增脱贫监测户22户、边缘户28户并有针对性对标补短,坚决不能让一户贫困户在脱贫路上掉队。(李凤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