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820公里的扶贫情谊 舟山对达州承诺:山海同心奔小康

www.scol.com.cn (2018-12-07 11:39:48) 来源:舟山日报
编辑:陈娇王晓敏 俞诗娴  

北纬39°92′,东经116°4′,川渝陕交界地,是四川省地级市——达州市的位置所在。

舟山与达州,原本几无交集。说起达州,舟山的老百姓也大都只是地名概念。

今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舟山、达州市级层面及定海、普陀两区对口宣汉、万源两县市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展开。从此,一份跨越1820多公里的“情谊”开启。

1820多公里的万水千山,没有阻挡两地携手奔小康的坚定信念。今年4月以来,两地合力推进协作成果,在组织领导、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

至今,定海区对口宣汉县已经计划安排帮扶项目11个,产业发展类项目10个,项目实施后,预计将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00余人脱贫;普陀区对口万源市计划安排帮扶项目5个,其中产业发展类4个,项目实施后,将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00余人脱贫。

扶贫协作,仍在给力推进。川渝陕交界地的绿水青山,东海之滨的碧波荡漾,在新时代,在刻骨铭心的“山海情谊”中,更加贯通东西,联动舟达两地,挽起一脉深情,唱响脱贫致富的幸福赞歌。

组织推动有力动力源源注入-

大巴山的11月,天气氤氲。记者们在舟山扶贫干部、宣汉县政府办副主任陈益的带领下,行进在前往达州市宣汉县樊哙镇高台村的路上。

高台村位于樊哙镇东北角,平均海拔650米,最高处达1280米,是樊哙镇巴山大峡谷的门户。从达州市区驱车到宣汉县高台村大约需要2.5小时,山路崎岖,两旁不断有红砖砌成的“赤膊”小楼房从你眼前闪过。这里大多数人家房门紧闭,劳动力多去外地打工,留守的仅是老人与孩子。

车辆抵达目的地巴山茶溪谷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不同颜色植被拼种的“茶”字,几步攀登,走上一个观景平台,四周是一片刚种下茶苗的茶园,辅以宽敞平整的公路、太阳能发电的路灯,瞬间让人心旷神怡。

陈益告诉我们,他们将在这里打造一个富硒茶产业园,分左右两块,目前看到的是已建成的茶溪谷,80公顷,位于高台村,另一个茶博园,位于花梨村。这是一个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计划投入资金910万元,将于明年9月底全面完工并试运营。

在陈益的指点下,记者看到远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那是正在建设中的茶博园。未来这里还将建一个茶叶加工厂,一个13.3公顷的高山蔬菜基地,无缝对接5A级景区巴山大峡谷的游客,让他们在这里停一下,喝杯茶。听着陈益貌似轻松的介绍,其实这个项目时间紧,压力大。他们4月到达达州,5月谋划项目,6月通过浙川两省发改委项目审核。截至采访当天,已经完成80公顷茶苗种植。这一切源于组织的有力推动。

有一种情谊叫心手相连,有一种牵挂叫山海情深。舟山与达州结对帮扶关系一经确立,两市党委政府立即行动,时不我待,迅速部署。

4月以来,市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互动密切频繁,在干部人才交流、农产品产销合作、劳务协作等领域建立起定期交流对接机制,互相通报工作动态,全面构建起扶贫协作工作框架。

今年4月舟山对口帮扶达州工作队成立,嵊泗县委副书记杨松、定海区副区长吴红卫、普陀区副区长郑珽、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张志恒、定海区干石览镇镇长陈益等5名年轻干部带着组织的重托赴达州挂职,正式拉开舟达扶贫协作的序幕。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在两市对口帮扶协作框架协议指引下,市级层面出台《2018年舟山达州对口扶贫协作事项》,梳理出10项对口扶贫协作事项;定海、普陀两区与宣汉县、万源市多次对接,分别制定出台《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和《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年度计划》。

7个月来,两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强化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进了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社会参与等各项重点工作,为助力达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两市已签订各类帮扶合作协议47份。

高台村茶溪谷,贫困户詹仕伟忙得不亦乐乎。“感谢扶贫项目落地,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不错的收入,真的是太好了。 ”詹仕伟说,村里人得知这个消息,好多都打算回家工作。

高台村共有村民1370户5400余人,有建卡贫困户44户696人。詹仕伟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前几年一直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得知扶贫项目将在村里落地,今年三月回到村里当了茶农。除了入园务工,他家的三亩地也参与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预计詹仕伟今年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实现脱贫。

产业合作加力“造血”功能提升-

11月22日,伴着一场冬雨,万源市白羊乡柿树坪村周边的莽莽群山云雾缭绕。

采访车一路颠簸,爬上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柿树坪村,就像走进了茫茫仙境。望不到边的连绵群山,过去未能改变当地群众贫穷的生活。

山路险峻,坡陡弯急。在一个路口,记者看到一块高高竖立的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万源市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茶叶产业基地”。

这块牌子下面的层层梯田上,10多名当地村民正在山坡上栽种茶苗,先前已经种下的茶苗,在雨露的滋润下格外鲜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西扶贫协作中,送钱送物只是基本的“输血”之举,坚持产业带动,把援助的产业资金变为可运营的资产,增加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是舟山对口支援的核心理念。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这就需要俯身倾听基层需求,激发百姓内生致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5月,普陀区副区长郑珽到万源挂职帮扶,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初到万源的第一个月,他带着帮扶团队到处走访,进行各种可行性调研。“我不是来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我们要切实解决群众可持续增收的问题。 ”郑珽和帮扶团队最终确定了将茶产业作为支撑项目。

白羊乡是万源当地富硒茶的主产地,曾获评“四川省十大最美茶乡”,当地农户大多有一定的茶园种植、管理经验。由于难以形成规模,农户收益不高,大部分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

当地村干部表示,在浙川扶贫协作中,白羊乡有5个茶园项目,周边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务工和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的方式持续从中获取收益,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回流。

立冬后,每天四五点起床,走半小时到柿树坪村种茶,是万源市白羊乡柿树坪村村民傅伦阶最近的常态。海拔1000多米的茶园基地里,傅伦阶种茶的日工资大约120元。这个在大巴山里的老人,第一次感觉有了“家门口生金”的机会。

张志恒是我市派驻万源市的挂职干部,任万源市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这会儿正在田头和当地的村民交流如何安排下一步的种植。他告诉记者,万源市当地没有特别突出的产业,是整个达州最穷的地方,该市38个深度贫困村,万源就占了30个,贫困人口接近3万户约9万人。建起造血型的扶贫项目是当务之急,而茶叶产业基地是结对双方充分沟通后达成的共识。

茶苗从种植到产出,需要三年时间,张志恒的挂职时间也是三年。“到时候,茶园集中连片生长起来了,百姓可以在茶园务工,有稳定的收入,那样我们离开,也就放心了。 ”

根据协作安排,截至年底,定海、普陀得分别拿出3000万元的扶贫资金,并全部到位,2018年度定海区对口宣汉县共计划安排帮扶项目11个,预计将带动9000余人脱贫;普陀区对口万源市共计划安排帮扶项目5个,将有效带动7000余人脱贫。

除了产业扶持,定海、普陀两区也共同发挥各自资源,积极同结对地区开展产业合作。

“四川土豆,头一回见,买回去尝尝味道。 ”9月30日上午,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运输,来自四川达州的3个富硒蔬菜品种:达州南瓜、达州包菜、万源土豆,“登陆”岛城菜篮子直供店,为“十一”黄金周菜篮子商品平价供应助力。

这样的直供销售以后会越来越频繁。定海区市“三农”批发市场的宣汉农特产品展销点完成方案设计;区农投公司与宣汉农业企业合作建设杨梅基地项目;普陀区在普陀国际进口商品中心增设“真硒万源”特产馆……

陈益告诉记者,达州的农产品特别丰富,价廉物美,直供舟山,不仅能丰富舟山市民的餐桌,也能给达州的老百姓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增加收入。

人才支援持续攻坚支撑增强-

输血更要造血,扶贫更需扶智。

跨越1820公里的“山海情谊”中不仅饱含着资金、项目的帮扶,还有人才帮扶。

穿着干干净净白大褂的董金良在宣汉县人民医院见到家乡人,特别亲切。讲着一个个难忘的帮扶故事,明亮的眼眸里满是光芒。

董金良是舟山医院一位优秀的肝胆外科医生。今年10月,他怀着“赴达州帮扶是责任、守护贫困山区群众健康是担当”的信念,来到之前从未到过的四川达州,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帮扶工作。

在宣汉县人民医院有一台300多万元购置的做ERCP(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手术)的设备,3年了,从未开封过。院长苏飞说,不是没有病患,是缺技术支撑。

董金良到宣汉6周,ERCP手术就做了8例。董金良说,因为饮食的不同,四川人患胆道疾病的几率不低,原先他们会选择传统的创伤比较大的腹腔镜手术,病人恢复慢,花钱也多。

在苏飞和很多同事眼里,舟山来的董金良不仅医术高,对工作也认真负责,从不怕累,他手把手教当地的医生做ERCP手术,让他们快速成长,独当一面。“他真是怀着一腔热血帮我们来了! ”苏飞说,因为董金良,宣汉县人民医院能做ERCP手术,在川东北县级医院是“0”的突破。

这场“东西扶贫协作”中,舟山挂派达州的人才还涉及教育、农林、科技等方方面面,定海区选派1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宣汉挂职,普陀区选派14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万源长期挂职帮扶。

智力支援,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发展理念。舟山另行安排1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达州,于8月底举办第一期扶贫协作干部专题培训班,完成对45名万源干部的脱贫攻坚培训;人社部门参与达州贫困人口就业培训8期,完成对541人的劳动技术培训,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1期,培训69人,为贫困地区培育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乡村治理的明白人。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昨天上午,首批共30名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入读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开展“东西部职教劳务协作2+1”教学。

定海—宣汉“东西部职教劳务协作2+1”教学即学生在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学习2年,第3年选派到舟山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实习并推荐就业。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丁峰表示,通过“东西部职教劳务协作2+1”,更好帮助宣汉贫困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定海的用工需求,促进定海区和宣汉县协同发展。

(来源:舟山日报作者:王晓敏;俞诗娴)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