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水土保持治理,乡村焕了新颜

2025-03-27 16:50: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代强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杨迎 文/图

3月27日,穿过曲折的山路,汽车驶入万源市大竹镇临河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山峦起伏,梯田层叠有序、高低错落,绿树成荫。

“然而,据两年多前的2023年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数据显示,万源市水土流失面积1511.7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7.19%。”说起当时的情况,万源市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罗强感叹,作为嘉陵江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万源市水土流失治理重任在肩。

改变,始于2023年。当年9月,万源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分为大竹河项目区、小溪河项目区,涉及大竹镇、庙子乡等乡镇,主要围绕相关流域进行“1+2+N”模式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即“一河、两岸、N支沟”。项目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平方公里,总投资6000万元,于2024年12月完成建设。项目的实施,让乡村焕了新颜。

坡改梯,改出好“田”景

临河村“坡改梯”远景

“临河村共有146亩耕地通过‘坡改梯’的形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变成了良田,不但提高了耕作能力,还促进了粮食产能提升。”罗强介绍,万源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仅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还因为山地坡度陡极易造成滑坡,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隐患。

罗强说,一般坡度在5度以上25度以下的坡耕地才能改为梯田,坡度过大则采取封育治理方式,在一定年限内禁止开垦。整个项目新建坡改梯共1110亩,主要采取浆砌块石和坡式梯田两种形式。其中,封育治理共7400公顷。

在大竹镇岚溪村,有一片平整开阔的硬化水泥地广场,石制河堤护栏围住广场,周边群众在此休憩。

岚溪村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

对岸的坡地上,整齐排列着金银花、茶树等经济作物。

“这是一种保土耕作模式,通过变换耕作方式,推广横向种植、套种、间种、沟垄种植等,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罗强说,种植高植物篱不仅能够把它们当作土埂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岚溪村坡耕地种植现场远景

这一做法还在庙子乡庙子坝村推广。

“竖向是玉米,横向是金银花,今年村里金银花种了2万多株。”庙子乡党委书记李奎说,“村民们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它不仅具有观赏性,还保护了生态,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庙子坝村坡耕地种植现场

据了解,整个项目采用水土保持植物篱共2130亩,均以茶叶、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替代传统土埂、石梗。茶叶种植共计65余万株,金银花20余万株。

生态护岸,人居环境焕新颜

“现在村民们天天都在这里跳坝坝舞。”庙子坝村支部书记邓友田提起这处新建成的休闲广场,脸上泛着笑容。“以前这里就是一处破烂不平的土坝坝,现在不仅宽阔平整,河道也焕然一新。”

广场旁的河道里,河水潺潺地流着,在阳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一侧用石头垒起来的生态护岸与之呼应,景色优美。

庙子坝村生态护岸

“以前河里有特别多的大石头,到了汛期,极易形成堵塞,影响生产生活。现在河里的大石头被就地取材,修成了堡坎,不仅起到了防洪作用,也对河道进行了疏通整治,一举两得。”李奎说。

庙子乡刘家坝村变化也不小。曾经的河岸,因受河水常年侵蚀,泥沙松动,河岸上的耕地土壤被河水冲走,影响村容,村民们农业生产也受影响。

如今,生态护岸在河道旁弯曲蔓延开来,护岸上还种下了藤蔓蔷薇,等花开之时,景色将添新意。“我们特意以河道原貌进行修复重建,就是为了保持生态美观的整体性。”罗强介绍,整个的生态护岸建设共有11公里,均采用宾格石笼的方式建设,并用钢丝网加以固定。

刘家坝村生态护岸

“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后,不仅改善了项目区的水质条件、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收。”万源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项目区农业用地及产业结构也得到合理调整,农作物产量及经济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并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该项目的建成预计增加耕作面积170余亩,估算每年每公顷增产粮食500公斤,每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53元;经济作物年收入增加8.5万元。20年效益计算期内水土保持措施直接经济效益合计6955.10万元;水土保持措施年减少泥沙22.39万吨,拦蓄径237.24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