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为远 浙商王米友与万源的三次握手

2021-03-29 15:24:44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编辑:袁敏

高继兵 马华 达州频道 钟文博

初春时节,走进四川万源市魏家镇,迎面飘来阵阵硒李酒香,连片成带的硒李花迎风摇曳。

连绵的大巴山深处,6630亩巴山硒李已实现年产量250万公斤,户均增收3860元。

这是大巴山里的脱贫致富故事,这也是浙商王米友和万源乡亲们十多年携手的奋斗故事。

第一次“握手”:浙商变农民历经挫折不气馁

1970年出生在浙江临海市桃渚镇的普通农家,王米友自幼便知晓,农村的孩子得早当家,这也培养了他独立、拼搏的性格。

1990年3月参军入伍,王米友从部队复员后就开始“闯江湖”,先后在武汉、西安、上海、广州等地做起了服装销售行当。

在10余年的服装生产、销售打拼中,王米友积累了创业资金和经验,便在河南登封市开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

“万宝之源,名不虚传!”2006年,王米友结识了在他旗下公司务工的赵仕友,“两友”一番长谈,王米友萌发了到万源发展的念头,于是退出了矿山股份,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生活,走进时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万源,重新敲开创业大门。

王米友来万源后,通过在魏家镇实地考察和了解当地社情民意,萌生了发展肉牛的念头。赢得当地村民鼎力支持后,王米友倾尽全部家当,在楠木坪村流转土地2600亩,以“公司+农户”模式办起了养牛场,吸纳200余户村民参与。

但结果并没有理想的“开门红”,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管理经验不足,2009年养牛场无奈关停。

在大山里碰壁,但王米友并没有放弃与万源“握手”的缘分。

第二次“握手”:重获村民信任硒李产业获效益

2009年到2013年的这4年时间里,王米友时常想起魏家,那里有曾大力支持他的乡亲,他们“胡子里长满艰辛、憨笑中埋着期盼”的鲜活画面常常浮现在他的脑海。

王米友第一次与万源“握手”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他了解到魏家镇土地富含硒。2013年,王米友又打起了种植富硒青脆李的主意。

“你们负责栽,我保证提供树苗和前期管护费,挂果后保价收购……”2013年春节,忙碌了一年的魏家村民都尽情享受新年的快乐,而王米友正挨家挨户动员发展硒李。

一轮轮走访、一次次算账、一声声承诺,最终赢得了广大村民的再次信任。

“领李子苗了,领李子苗了……”随着第一车李子幼苗徐徐驶进村口,发展硒李的“大会战”拉开序幕,王米友与当地党员干部及群众一道拉线打窝、施肥植苗,短短20天,巴山硒李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16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800亩硒李“落户”魏家。

“王董就是我们的福星!”村民们的再次信任迎来了回报,心里装满了欣喜,但王米友的心里,还筹划着如何把硒李产业做大做强,让硒李带来的效益惠及更多群众。

王米友“趁热打铁”,把硒李种植延伸到草坝、石窝等13个乡镇,横跨达州、巴中2个市,培育大户27户,新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培训基地1个,入社农户1975户,种植面积6630亩,年产量250万公斤,实现户均增收3860元,为586户贫困户点燃脱贫希望。

与此同时,王米友还在魏家楠木坪村发展石榴2000亩,为当地群众致富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第三次“握手”:做大“硒李经济”四顾茅庐拓渠道

群众不富誓不休,大巴山的乡亲,始终是王米友心头牵挂。

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打响后,浙江作为结对帮扶四川的省份,王米友主动当起了服务当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编外干部”,通盘做起硒李增值“大文章”。

“这下不愁硒李变不成钱了……”2017年8月,王米友一番了解市场行情后,投资200万元在魏家镇龙王堂村建起了年产300吨醇酒的硒李酒厂,不仅每年可就地收购上千吨硒李,还提供了21个就业岗位,算上硒李果园务工者,每年可提供2万余人次就业。

随着万源推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硒李产业迎来了规模化发展的春天,但也面临硒李经销困难的严峻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米友曾四顾茅庐,翻开了“万源硒李下江南”的崭新一页。

如何进一步拓展万源硒李销售市场?王米友想到了自己以前的生意合作伙伴胡某,但联系推销后却吃了闭门羹。王米友不死心。背着25公斤鲜李直奔浙江嘉兴。第一天闭门不见,第二天婉言谢绝,第三天疯狂压价。到第四天时,胡某再也经不住王米友的游说和硒李质优价廉的“诱惑”,签订了50万公斤购销合同。

三次握手,情系万源。王米友家乡浙江的“海”与万源的“山”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不以山海为远,王米友在大巴山深处耕耘多年,架起了一座“乡村振兴桥”,“桥”上可见硒李成片,亦可闻硒李酒香。

(万源市委组织部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