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万源:高山蔬菜助推贫困村“蝶变”

http://www.scol.com.cn  (2017-02-17 18:16:38)  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编辑:陈娇马发海 徐洋  

万源市高山蔬菜基地

    四川在线达州消息(马发海 记者 徐洋)2月16日,记者从达州市万源宣传部获悉,2016年,万源市堰塘乡虾叭口村成片种植高山蔬菜1000亩,年产量80万斤,户年平均增收达到16000元,高山蔬菜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招牌”产业。

    近年来,该村致力探索高山蔬菜种植,有序实施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百分之九十以上村民住上了新式小洋房,实现了由穷变富的美丽“蝶变”。

基础改善兴发展

    虾叭口村位于堰塘乡的东北方,距万源城42.5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5℃。早些年,由于海拔高,距城远,交通不便,全村收入来源主要靠马铃薯、蔬菜、黑鸡、山羊等小规模种养殖和外出务工。

    2001年9月,修通了从布袋溪村到杨麻塘塆3.8公里泥石路;2008年至2010年,修通了孙家坝社道路3.5公里;2015年2016年,修通了从杨麻堂塆至黄家垭口、土地垭至老鹰池入户路2.8公里......同时,该村先后修建水渠2300米,田间排水渠1500米,田间耕作道1500米,田间用水管道1500米,蓄水池2口......近年来,该村致力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安全人饮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等,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们村变化大哟,以前不通公路,赶场走小路点都不方便,现在通水泥路了,骑摩托车几分钟就到了。”村民唐大全说。

高山蔬菜助增收

    “高山蔬菜成了我们脱贫攻坚的‘招牌’。”堰塘乡党委书记阮文斌说,虾叭口村借助城万快速、包茂高速的交通便捷条件和1000多米的高海拔优势,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好的高山蔬菜。这一举措,让昔日高寒偏远的贫困村成为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点。

    采取“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模式,虾叭口村支部带头先发展,村民以土地入社,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畅通销售渠道。先后引入资金1600余万元建成了脱毒马铃薯基地600亩,原种基地600亩,马铃薯储藏窖600立方,蔬菜种植基地600余亩。全村农产品年产值2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900余元。

    2013年6月,虾叭口村带头创办了万源市堰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该村高山蔬菜基地种植规模扩大到了700亩,合作社从种子选取、种植、收购、销售等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种植基地。2015年马铃薯原种及原种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年收获马铃薯原种3600余吨,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2016年,堰塘乡虾叭口村成片种植高山蔬菜1000亩,年产量80万斤,户年平均增收达到16000元。

干群同心奔坦途

    在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这一特色产业过程中,虾叭口村群一心,涌现出了村主任颜可文、感动万源2016十大年度人物徐代富等先进典型。

    在担任虾叭口村委干部的16年时间里,颜可文主动协调,为村子拉通水电,修建公路,完善硬件设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他带头发展产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不遗余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我一个人脱贫了算不得什么,全村都脱贫了,那才是本事!”徐代富在2014年被评为精准贫困户后,他不等不靠不要,两年时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3年,虾叭口村提出建立高山蔬菜基地的设想,徐代富积极响应,他拿出儿子寄回的生活费购买了菜种、肥料,把家里的几亩田地全都发展种上了蔬菜。但由于缺乏技术,种出的蔬菜品质差,销售不理想。2014年初,他到达州、城口、广元等地考察种植经验。回来后,徐代富合作社,当年仅高山蔬菜种植一项纯收入就达5000多元,他也成为该村依靠发展高山蔬菜脱贫第一人。

    修新房住新家,出门有水泥路,夜行有路灯,阅读有书籍……昔日“三无”(无网络、无文化室、无卫生室)面貌正在改变,虾叭口新村“外在美”轮廓已具,“内在美”也在进一步完善。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