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三度” 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谱好人与自然“协奏曲”

2021-08-25 17:09:06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编辑:袁敏

肖东 达州频道 钟文博

“8月22日20时至8月23日20时,达州市通川区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为橙色,请当地做好防范工作。”8月22日下午,一条短信从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发到相关工作人员手机上,通川区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的紧急通知也发出,随即,各乡镇迅速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程、地灾高发地段受威胁人员避让转移。

“全省和达州市调度会后,通川区也在昨天7点多开了调度会,进行细化安排。”达州市通川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刘欣兴说,不止要受威胁群众避让转移,地灾隐患点巡排查、相关领导和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加强信息报送等工作同步推进,不少工作人员工作到半夜。 在人与自然之间“端”好平衡点,这仅是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中的一部分。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川区自然资源局用强度、力度、温度书写答卷。

绿色为引夯实发展强度

8月19日,走进通川区复兴镇板桥村五组的达州市弘盛源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矿区道路干净整洁,没有漫天的粉尘,没有横流的污水,整个生产车间都用彩钢瓦棚进行了全覆盖密闭,随处可见的降尘装置和喷淋设备时刻运转着,进出的运输车辆正在被清洗,而矿洞中则是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是通过地下洞采来开采石材,与传统的露天开采相比,洞采在开采和加工环节中更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据达州市弘盛源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杜平然介绍,传统的露天开采,会破坏地表植被甚至改变地形地质特征,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开采中遗留的悬石和碎石还存在安全隐患。

而与之相比,洞采则是进入地下进行开采,这样的开采方式不影响矿体表面的植被和自然环境不受影响,也无需再进行大规模的覆盖层剥离从而产生大量弃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这样的绿色矿山在通川区不止一家。“原来这里随时都是沙尘漫天飞,周边的植被树叶上常年覆着厚厚的一层灰,屋里的家具也很容易脏。我们家就住在附近,确实环境越来越好,现在又能看到满山绿油油的树木了。”通川区凤北街道犀牛山社区4组村民张英说。

“目前通川区范围内的矿山均采取洞采,都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绿色矿山。”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地勘矿产管理股股长杨海介绍。

通川区自然资源局积极践行绿色开采,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矿山标杆,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保护生态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矿山的正确‘利用方式’。”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局长侯仕凡说。

资源为首加大保护力度

将资源保护放在首位,通川区自然资源局从制度设计到工作部署,资源保护的力度不断提升。通过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不断强化执法监察、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扎实开展确权登记、不断完善乡村规划等工作,通川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明确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调整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认真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

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近年来,通川区自然资源局投入资金14754.70万元,实施9个土地整理、3个工矿废弃地复垦、15个土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自然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扎实有效开展。扎实开展通川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全区辖区面积888平方公里,全面查清了通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全面展开“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房地一体”权籍系统入库7.7万宗,已完成登薄5.4万宗,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颁证工作,颁证办证率达100%。

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稳步推进。在规划编制中,将生态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审视和完善相关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和全市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开展了通川区9个行政村村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供地保障工作成效明显。科学分析历年来土地供应数据,及时对土地市场进行预测和研判,有序推进土地供应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三年,全区供应土地68宗4633余亩,成交价款78.14余亿元。

执法监察不断强化。近3年来,通川区自然资源局集中开展了大棚房清理整治工作、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工作、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工作以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回头看”工作。今年,已开展执法监察动态巡查100余人次,下达处罚决定34宗。

民生为本提升办事温度

生态环境工作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各个方面,在计划、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提升工作推进中的民生“温度”。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川区自然资源局致力于打造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按照“坡到顶、沟到头”工作要求,每年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在建工程开展拉网式排查。

2021年以来,通过排查确定隐患点95处,威胁到1165户3950人。公开选拔地灾隐患点监测员,组织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员300余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业务培训,指导9个乡镇(街委)共500余人开展突发性地灾应急演练;已完成84处预案内地质灾害点专业监测仪器安装。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发布强降雨天气变化预警信息700余条,出具应急调查报告24份。

近三年来,通川区自然资源局已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项目治理11处、排危除险34处,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45个。今年,计划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项目2处、应急排危除险25处,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27个。

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通川区自然资源局积极推进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和千口岭省级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牵头制定了明月江通川段“四张清单”;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扬尘综合整治工作、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散、乱、污”企业用地整治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