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多措并举打出巩固脱贫成果“组合拳”

2020-08-26 16:30:36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编辑:陈娇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尾冲刺阶段,大竹县为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以扶志扶智、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政策兜底为着力点,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后续发展能力,向全面小康发起总攻态势。

练内功 持续扶志扶智增强发展后劲

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开展网络教育。继续利用“大竹发布”官方微信、大竹县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开设“感恩奋进”学习专栏,零距离、无死角、广泛化扩大精神扶贫的渗透力。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农民夜校、院坝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扶贫惠民政策宣传。同时,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双创”有利契机,深入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在身边”“奋进新时代·全面奔小康”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和志愿帮扶活动,加大文明引导,促进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今年以来,全县2万余名财政供养人员每月走访结对帮扶户不少于2次,累计开展主题活动40余场次,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均在99%以上。

覆盖外出人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等,定期不定期对外出人员进行理论宣讲,同时各村、省内外各主要务工点确定3至5名理论骨干,及时向他们转发中央、省、市、县的重大会议精神、理论信息和家乡变化图片,再由他们转发至外出务工人员,努力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强外功 持续培训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采取“沉下去+请上来”方式,建立“群众点单、组织下单、部门接单”模式,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下乡进村活动。

送政策促脱贫。组织各乡镇(街道)利用宣传栏、流动广播、走村入户等形式进行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安排专人负责组织辖区内适龄劳动力前往企业应聘。疫情期间,全县组织3个“就业扶贫车间”及时复工,复工率达100%,吸纳53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积极输转贫困劳动力外向转移就业,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7万人。

搭建就业平台。依托“大竹之窗”旗下“大竹招聘求职网”和“大竹招聘求职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举行线上招聘会1场,组织82家线上提供岗位1600个,确保贫困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困难有助”,举行线下招聘会2场次,组织80家企业提供180余个工种2000余个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355人。

开设“培训专班”。免费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家电维修、家政、建筑、电商和种养技术等技能培训,并给予50元/天/人的食宿、交通补助,共培训搬迁群众2839人次,实现搬迁群众自主创业137人,家政、超市等服务行业就业179人,其它行业就业566人。

壮筋骨 构建产业发展长效增收机制

围绕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来。

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五大”特色产业和品牌,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通过订单合同型、流转聘用型和租赁收益型模式,形成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有苎麻21.5万亩、糯稻17万亩,香椿11万亩,白茶5万亩,竹40万亩。同时,因地制宜引进吊瓜、油牡丹、青花椒、清脆李等特色产业。

完善配套设施。优先匹配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持续强化产业增收。2020年,计划安排财政专项扶贫项目项目140个,已安排136个,335户易地搬迁户通过流转土地633.9亩实现收益25.3万元;319户搬迁户利用土地资源、小额信贷资金等入股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实现收益21.12万元。

推动三产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大竹白茶、香椿、糯稻、苎麻等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重平衡 持续政策兜底不落一户一人

落实落细政策,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加强部门联动。积极与民政、残联等部门沟通协调,动态管理三类人员数据,锁定应保、应缴、应发人员名单,分类建立好数据台帐,县、乡、村三级联动,1至6月,社保扶贫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发尽发、应缴尽缴。截至5月底,应参保54814人,应缴费54161人、应发放待遇47940人,实际完成率100%。

落实兜底保障。落实低保、养老保险和教育扶贫等政策,解除无劳动力家庭后顾之忧。目前,全县新增低保兜底对象346户,416人,发放低保金3.315万元。对全县127户151名低保兜底对象进行低保调标,补发调标资金6.52万元。

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县低保中心牵头组织选派业务骨干组成 5个业务指导组,深入 31 个乡镇(街道)、70个贫困村现场督战指导,帮助乡镇(街道)找准“两不愁三保障”和低保兜底保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督促指导整改到位。今年1至6月,已开展指导或督导210人次。同时,建立工作通报、公示制度,公开透明监管,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参保不积极,不按时上报相关资料、以及各时间段参保进度情况,定期给予通报。(文/李凤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