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百强县”冲刺“千亿县” 宣汉阔步县域发展“三级跳”

2025-11-05 15:51: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代强

张平 符艳 王小刚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深秋,记者走进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的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巴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馆内,系列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据介绍,年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

2025年1-10月数据显示,宣汉县接待游客19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4.66亿元。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正是宣汉县域经济腾飞的缩影。

数据见证跨越:2022年,宣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62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亿元;至2024年,这两项关键指标已攀升至751.7亿元和45亿元。当前,宣汉县正按照“一年一个百亿台阶、三年突破千亿大关”的工作节奏,全力冲刺“千亿县”。

宣汉县城一角。

十年磨一剑,涅槃终重生。谁能想到,宣汉县曾是“国贫县”。今年,宣汉县连续第三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位列87名,在四川7个入围县(市)中排名升至第3。

从“国贫县”到“百强县”,再到冲刺“千亿县”,宣汉县阔步迈向县域发展“三级跳”。

工业聚能

百亿产业撬动“百强”目标

大巴山南麓,工业引擎轰鸣作响。

宣汉县普光经开区,盛朝聚华一期年产30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高塔生产线,工人正与各类自动化设备高效配合,全力赶制投产后首批5000吨订单。

“我们接下来会加紧推进二期、三期建设,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70亿元。”让该公司总经理唐坤斌赞叹的是,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5个月,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下宣汉重大产业项目高效建设新纪录。

新纪录在更大范围刷新。

正达凯项目。

宣汉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6年初的35户增加到目前的151户;年产值上亿企业由2015年的6户增加到2024年的20户;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86.5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87.97亿元……

一个个不断增长的数据,源于精准的产业布局。

宣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围绕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锂钾综合利用、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从“资源产出地”到“产业崛起地”的华丽转身。

“我们将锚定融圈强链主攻方向,持续做强天然气、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钾盐钾肥、新型储能、精细硫化工3大潜力产业,筑牢‘2+3’产业集群支撑。”宣汉县经信局局长邓森予表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县将确保新开工重点项目32个、竣工30个以上,力争2026年正达凯、广东美联等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投产,推动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正原微玻纤科研人员正在做检测。

项目快建快投,当地保障项目落地的“五个一”机制功不可没。

具体而言,每个项目由一名县领导挂帅、一套专班推进、一个方案实施、一套机制保障。与此同时,当地常态化举办“县委书记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会,33名县领导下沉项目一线,用“办公室搬到工地”的“一线工作法”,催生出“宣汉速度”。

如今,工业对宣汉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成为“冲刺千亿”的硬核支撑。

农业强基

特色产业筑强“百强”根基

沃野之上,丰收喜讯接连传来。

9月,天生镇新芽村水稻示范田亩产874.26公斤再创新高,峰城镇玉米攻关方亩产达1201.1公斤,刷新全省山地玉米高产纪录,“峰城经验”享誉西南。

这份丰收答卷的背后,是宣汉作为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坚守。据了解,宣汉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155万亩以上,其中主要粮油作物水稻51.2万亩、玉米38.5万亩、春秋两季马铃薯预计种植35.9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63.77万吨;油菜种植约47.93万亩,总产近9.6万吨。

在“粮油+生猪”主导产业和“牛药菌茶果”特色产业框架下,宣汉高位推动农业发展。

稻浪翻滚。

2024年,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粮食总产61万吨,居全省第7;打造“宣品天下”区域品牌,11个产品获评“全国名优土特产”。

特色产业的崛起,让农业成为富民产业,联农机制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南坝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年增收8000元;龙泉土家族乡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周边1.1万名脱贫群众就业。

宣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打造环县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为引领,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1个,宣汉入选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4100万元。

文旅铸魂

龙头景区扮靓“百强”底色

山水之间,文旅热潮澎湃涌动。

近日,2025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榜单发布,宣汉上榜。在当地干部看来,这不仅是对宣汉丰富旅游资源的认可,更是宣汉旅游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市民乐享春光。

时下,走进巴山大峡谷景区的特色景点——大象洞,只见五彩的灯光与奇特的钟乳石相互映衬,如梦似幻。众多新型声光电设备的引入,打造出更加沉浸式、视觉效果更佳的体验场景。

今年,达州全市大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景区创5A,累计对基础设施、景观节点、服务设施文化内涵、智慧旅游等8大类300余项进行针对性提档升级。

除了在硬件上提升实力,景区还在内容上做文章。

据了解,该景区今年新推出的“祈福巴山万物共生”实景互动演艺、土家婚俗非遗秀,都注重游客沉浸式互动体验,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三个假期引来同比超50%的游客。

月亮坪“巴山之月”。

为让游客在享受清凉夏夜的同时有更丰富的体验,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推出“巴山之月”沉浸式碧空演艺,精心组织歌舞、小品等文化表演,提升6000平方米露营地服务功能,带动周边乡村近30家森林人家、农家乐和民宿一体发展。

近年来,宣汉县以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为引领,打响“巴国故都巴适宣汉”文旅品牌,加快培育“多维一体、融合共生”文旅业态,大力提升游客“舒心顺达、巴适安逸”文旅体验,该县形成“双区引领、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

巴山大峡谷景区。

民生提质

百万群众共享“百强”福祉

发展的背后,民生福祉也持续升温。

在宣汉东门广场崭新的“零工驿站”里,李大姐坐在舒适的长椅上,长长舒了口气:“以前等活儿,背篓不敢离身,累了只能蹲在街沿边,日晒雨淋没处躲。现在好了,背篓能‘歇脚’,人也能喘口气了。”

像这样专为户外劳动者打造的驿站已有77座,在宣汉的街头巷尾悄然扎根。

宣汉的温暖,远不止于一方驿站。

在交通领域上,2022年以来,宣汉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197公里、农村公路1040公里,实施农村安保工程880公里、国省道大中修310公里,构建了“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环卫工人领到了县总工会发放的清凉礼包。

教育是民生之基。宣汉大力实施“扶苗育才”助学圆梦行动,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并对农村高中高考考生予以资金支持。今年高考,宣汉中学近20名考生达到清华、北大录取线;县职中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六年稳居四川省同类学校榜首,并成功入围“全国中职50强”。

医疗健康关乎千家万户。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挂牌运行,宣汉县人民医院连续9年跻身全国县级医院百强,宣汉更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

目前,宣汉同时拥有“三甲”综合医院和“三乙”中医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9年位列达州市第一,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爱心护考。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宣汉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超过71%,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模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宣汉成功入选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县。

在城乡融合上,宣汉大力开展城市更新、提质、扩容三大行动,城乡融合步伐坚实。

宣汉县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72.36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房改造1582套,城区供水管网11.8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普光镇跻身镇域经济西部百强,入选“乡村建设国家级样本县”,并被纳入全省“20个扩权强县、20个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15个市域副中心”之列。

从“国贫县”到“百强县”,宣汉还将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冲刺建成“千亿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