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守护者的十二时辰——走进达州市中心医院“好医生”

2025-08-19 10:57: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代强

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徐洋 杨迎 文\图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群医者:他们在ICU与死神赛跑,在中医科让千年古方焕发新生,在颌面外科完成专业蜕变,在肝病科用温情治愈患者。

从晨光熹微到夜幕深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生命守护者的十二时辰。

张津晖:与死神竞速的重症守护者

人物名片:

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从医13年

8月17日清晨6:30,张津晖已在ICU病房忙碌了一个通宵。“昨晚收治了几个患者,我们要赶在晨交班前,查看他们的各项指标。”

在这个与死神抢时间的科室,他早已习惯连轴转的工作节奏——每接诊一名患者,需完成呼吸监测、多器官评估等全套流程,危急时还需直接实施手术。

2016年,从原解放军第三医院转岗至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时,张津晖面对的第一个患者是一名肺气肿患者。在副主任兰清的指导下,团队在呼吸机等设备支持下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兰老师边操作边教学,那天就像上了堂生死时速的实操课,至今印象深刻。”

当晚下班后,他就恶补喉体解剖知识;此后,他疯狂充电,用一个月“啃”完4指厚的《实用重症医学》,并积极钻研呼吸机、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

讲座培训、读书报告、文献分享、疑难病例讨论……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科室每周还会举行多场专业知识学习。这是张津晖最喜欢的时刻,“重症医学科是平台科室,接触到的病种很多,因此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库,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病情前沿治疗方式。”

为掌握尖端技术,他主动加入医院首批ECMO(体外膜肺氧合)小组,如今团队已为50余例患者用上这项“救命神器”,带来新的生机。

13年来,张津晖见证了太多生死时刻。“重症医生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和死神抢人。”

李媛媛:让古方焕发新生的中医传承者

人物速写:

达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从医8年

8月14日上午10:15,李媛媛穿梭于医院产科病房,跟踪中医治疗产妇的康复情况,“这是每周一次的例行科间查房”。

2017年,李媛媛来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工作;两年后,中医科独立建科,她回归中医。

这位90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始终坚信:“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持之以恒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工作期间,她多次听闻省名中医刘咏梅,“听说她一号难求,那时就盼望能有机会向她学习。”心里,李媛媛把刘咏梅当成学习目标和榜样。

“刘老师的药方从来不超过12味,她常说‘用药如用兵’,每味药都是精兵强将,要学会挑选最适宜病症的药。”2020年,李媛媛终于等到向刘咏梅跟班学习的机会。

2021年,李媛媛升为主治医师,可独立上门诊,“刘老师的用药方法和临床思维一直影响着我,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患者,处理复杂病情。”

2024年6月,李媛媛成为刘咏梅省名中医工作室首批学术继承人后,她更系统整理病例、参与学术交流。“我们每周每个月都要写学术总结,刘老师也会逐一修改。”翻开跟师笔记,上面满是刘咏梅的批注。

虽年仅34岁,但李媛媛已从事中医诊疗8年,中医妇科生殖领域是她持续深造的方向。9月初,她即将启程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进修生殖中医技术,“许多疑难病症,中医调理能创造手术达不到的疗效。”

令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95后年轻中医师加入,科室细分领域从4个发展至10余个。她眼中闪着光、语气坚定:“中医的薪火,正越烧越旺。”

廖竹:从牙医到外科专家的“破茧之路”

人物名片:

达州中心医院颌面外科主治医师

从医11年

“今天要做几个手术,是之前就安排好了的。”8月18日下午3:20分,手术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廖竹正在为一位颌面创伤患者进行精细缝合。

查房、手术、教学……她的身影穿梭在病房与手术室之间,忙碌而从容。

2014年,廖竹从郑州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进入达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门诊工作。七年的门诊生涯里,她修补过无数牙齿,矫正过许多错颌畸形,但她始终渴望挑战更复杂的病例。“我想做一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外科医生。”她说。

2021年,医院筹建达州市三甲医院首个颌面外科,廖竹主动请缨参与科室组建。从规划病区到制定应急预案,她全程投入。颌面外科涉及口腔、颌骨、面部软组织的疾病,病情往往更复杂,甚至需要处理恶性肿瘤。这对习惯了门诊节奏的廖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科室成立后不久,她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口底恶性肿瘤患者。老人因肿瘤压迫导致呼吸困难,情况危急。廖竹和团队迅速制定手术方案,成功为患者切除肿瘤。术后,老人恢复良好,出院时紧紧握住她的手。“他满意的笑脸一直萦绕在我脑海,现在也时常想起。那一刻,我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廖竹回忆道。

为了精进技术,她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全国颌面外科年会,远赴内蒙古、南京等地进修。如今,她不仅是科室的中坚力量,还承担起教学任务,每周为规培生和实习生授课。

今年9月,她将前往西南医科大学进修学习一年时间,专攻颌面外科方向。“医学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给患者更好的治疗。”

甘雪梅:肝病患者的“知心朋友”

人物名片:达州市中心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从医9年

“甘医生,记得你今天门诊,帮我看看最近的检查结果!”8月15日早上,甘雪梅刚走进大东街病区门诊室,几位老患者就围了上来。她微笑着回应,熟练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甚至记得他们的病史细节。

工作9年,甘雪梅早已和许多患者成了朋友。她的手机里存着不少患者的联系方式,他们常常向她咨询病情,甚至聊聊家常。“肝病科是一个慢性疾病科室,治疗是长期过程,只要用心,患者都能感受到,也会信任你。”

甘雪梅与医学的缘分,始于自己的出生经历。她是个早产儿,幼年体弱多病,医院成了她最熟悉的地方。“医生说我能活下来都是奇迹,我一直感恩于心,也想成为这样的人。”2016年从昆明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加入达州市中心医院肝病科。

“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患者暖人心”,她的办公室里挂满锦旗,最特别的是一座透明“奖杯”来自一位肝衰竭患者家属。2023年冬天,这位患者因严重腹水就诊,甘雪梅评估后建议肝移植,并主动帮忙联系外院专家和肝源。手术成功后,患者家属激动地向她下跪致谢。“那一刻,我既感动又忐忑,医生的责任真的太重了。”

她每天清晨6点夜晚8点,是她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当天晚上8:00,忙碌了一天的甘雪梅,回到家后,还在查阅最新肝病治疗文献,“明天有一位疑难病例要会诊,我得提前做好功课。”

去年,甘雪梅向医院申请了一项新技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最近正运用于临床。明年,她打算申请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探索更多新技术,“从医生涯,只有不停地学习钻研,才能让自己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