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刘晓慧 杨迎 徐洋
“你好,可以拍张照片吗?”6月25日,达州人民公园树荫下,一个步履略显艰难的年轻人带着温和笑容,走向路人。他叫李明森,更多人亲切地称他“森林”。
李明森正在拍摄。
一句简单的请求,带着努力咬字而产生的轻微停顿。征得同意后,森林立刻专注起来,他微微俯身,用那双指关节略显僵硬的手托起单反相机。透过取景框,他一边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一边用不太流利的话语耐心指导:“头……稍微向左一点……对,好,笑一笑……”
这位21岁的青年,生命伊始便伴随着磨难。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缺氧导致他脑瘫,从此动作迟缓,步态不稳,口齿含混。可这位少年硬是将“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贯穿生活,誓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模仿开始:指尖与光影的较量
去年三月,一个朴素的心愿让森林走上了自媒体之路:“我做美食博主,一边拍视频,一边煮饭,爸爸回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自学之路崎岖坎坷,没有老师,只有反复观看其他人的作品摸索拍摄手法。
“有时候压力挺大的,”他坦诚地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要更新视频有流量,就必须有新颖的题材,不断产出。”流量焦虑如影随形,但他从未低头。
李明森正在拍摄。
在他的视频里,记录着生活的颤巍巍:一条红烧鱼从笨拙地刮鳞到最终上桌;老家院坝里他奋力蹬着自行车,身体随着颠簸摇晃向前;烈日下他挥着锄头除草,动作缓慢却一丝不苟……重复的镜头语言下,透出的是磐石般的坚韧。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网红”良田。
“他教我拍摄,如何构图等,还送我了一台相机。”森林指着手上的单反,这成为了他战胜更多困难的“武器”。
初学时对焦困难,技术生涩;在景点邀人拍照常遭婉拒,被误以为是收费服务。镜头背后,森林努力清晰地表达:“摄影是我表达与连接世界的方式,我喜欢记录别人,给别人拍照能体现我的价值。”
镜头为杖:从达州到远方
起初,森林每周要坐三四次长途大巴,颠簸1个小时往返于老家和达州市区。渐渐地,脚步不再局限于家乡,他去成都,到重庆,甚至更远的地方。
通过自媒体,他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坚冰开始融化。
李明森和周耀鑫一起交流视频剪辑。
这束光,也悄然照亮了他人前行的路。四川文理学院大二学生周耀鑫因一次拍摄与他相识,共同的兴趣爱好迅速拉近了俩人的距离,周耀鑫成了森林的忠实伙伴,有时是背着沉重设备的“助理”,有时是切磋构图光影的“摄友”。更多时候,森林用他的行动和乐观,成为了周耀鑫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他教会我最多的是信念。”周耀鑫说。曾经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青年,在森林的感染下逐渐找到了方向:“因为自己学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想到西藏当一名支教老师,尽微薄之力帮助更多人。”森林播下的坚韧种子,也在另一片土地上萌发。
近日,森林还带着父亲去了广州旅行。在珠江璀璨的夜景前,他像在街头去抓拍别人一样,小心翼翼地捕捉着父亲的惊喜与笑容。他说:“爸爸这些年一个人照顾我不容易,现在就想带他多看看世界。”
“我的能力还有限,要再学习成长。”森林分享,以后还想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更多正能量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