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张海波
上午第二节课刚上课,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教授黄承建就带着学生们来到教学楼旁边的试验田,“你们看,这个就是被幼虫啃过的玉米幼苗,要注意防护。”“这两株间距太大了,不利于总产量的形成。”“这里的几棵幼苗太密了,要间苗,不然都长不好,总产量也低!”这一幕,正是这位拥有5项国家专利的“泥腿子教授”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从加拿大访学归来到扎根川东丘陵,她用十五年时间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匠人本色。
2013年,在西南大学攻读博士的黄承建面临选择:是留在高校做纯理论研究,还是回到职教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调研时,他看到农民蹲在地里手工播种苎麻的场景,手上脸上衣服上全是灰,腰都直不起来。“农业科研的价值,应该用亩产量来衡量。”
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带领团队研发出“苎麻种子播种装置”,首次实现苎麻种子播种半机械化操作,克服传统手工播种劳动强度大、种子播种不均匀、灰尘飞扬的缺点,显著提高播种效率,达到苗齐、苗壮的效果。近五年,她主持参与11项省市科研项目,将26篇学术论文中的18项成果转化落地。
在凤北社区脆李基地,黄承建指导学生开展脆李幼果林间作大豆时,从幼果树大小、大豆品种的选择、春夏大豆播种时间、不同大小幼果树与大豆的间距、大豆行距、株距、播种和施肥等一一进行演示。
在石梯镇教学生用无人机精量播种时,将操作步骤分解为多个关键技术环节,手把手传授操作要领和技巧,关键环节多次重复,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现代农业的工匠精神,就藏在细节里。”黄教授翻开手机相册:无人机播种时的轨迹偏差分析、不同叶龄期的大豆根系对比图等,每一张图片都是“数字农技”的生动注脚。
当学生展示出她们共同研发的“方便施肥浇水的花盆”——这个获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源自一次阳台种植观察。“她教我们像中医把脉一样诊断土壤,用工业思维优化农业流程。”
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刘畅说:“黄老师教的不是死知识,而是随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