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达州风采②丨吴学明:匠心传承,通川灯影牛肉的“守味人”

2025-04-30 18:48: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代强

 

 

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徐洋 刘晓慧 张海波

导读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全国劳模·达州风采”系列策划,聚焦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达州杰出代表。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各自领域书写不凡篇章。让我们走近这些新时代奋斗者,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感受劳模的力量。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吴学明达州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获奖荣誉: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4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达州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的灯影牛肉车间一片繁忙。车间主任吴学明弯腰检查着刚刚烘烤出炉的灯影牛肉薄片,一手拿起一片薄如蝉翼的灯影牛肉,手指轻轻触碰——盐度、湿度、温度,14年的经验让他靠触感就能判断工艺是否达标,“温度稍有偏差,口感就会偏离传统。”

“沿海经验”碰撞“老厂困局”

1997年,23岁的吴学明怀揣着对沿海城市的憧憬,来到广东省深圳市从事高分子研究,并在那里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工作。

彼时的达州老罐头厂(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原厂)已靠着两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将“灯影牛肉”打造成地方特色,沿用着“一口锅、一把刀、一个菜板”的粗放式传统生产模式。

2011年,在灯影牛肉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兼公司创始人邓礼隆的邀请下,吴学明回到达州,下定决心要将家乡的美食名声打出去。

“灯影牛肉是达州的金字招牌,不能毁在标准缺失上。”他顶着老师傅们的质疑,花费了两个月时间,学习每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蹲守记录每道工序的耗时,甚至带着电子秤测算老师傅们“随手一抓”的香料配比,制定了《岗位操作流程图》《工艺流程标准图》《标准配料表》等规章制度。

“每一道工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保证每一包、每一瓶产品味道一样。”吴学明深知只有改革创新,传统技艺才能走出更宽更远的路。

改革遭遇阻力。老员工没按标准时长腌制牛肉片,导致整批产品风味有差别。吴学明没急着训斥,而是将“凭手感”工艺与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匿名编号,请所有工人投票选择。他还耐心劝导老师傅,“你的‘手感’其实有规律,每次烘烤时会定期观察肉片颜色、厚薄,现在只是将你一个人的“手感”用数字记录下来让其他人学习,这就是我们要的标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走进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随处可见《牛肉干(片、粒)生产工艺流程图》《关键控制点要求》《食品管控流程》等各种“规则”。

薄如纸片的创新哲学

2010年,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退城进园,在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征地50亩,建设了一座全新的、标准化现代厂房。

新厂区投产时,吴学明却扎进了最原始的环节——学艺。“只有自己将每一个环节学明白弄清楚,我才知道该如何创新。”

让吴学明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灯影牛肉使用的是炭火烘烤工艺,温度不好控制,造成部分产品烧焦,影响口感和观感,部分产品化渣度不够。

吴学明便带着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做了上千次试验,不断改进,独创蒸汽循环代替炭火烘烤的发明专利,使产品受热更均匀。

不仅如此,团队还定制了智能化机器切片代替人工切片,使灯影牛肉片更薄,也提高了工效,节约大量人工成本。

借助外部智慧创新发力

面对国内没有灯影牛肉精深加工、市场乱象频发的问题,2015年,吴学明和技术团队摸索试制,建立起灯影牛肉行业标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吴学明一直秉持创新。2020年,吴学明荣获四川省劳模,公司顺势创建“吴学明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起公司内部技术创新平台。

当同类产品大打价格战时,吴学明逆向而行:他带着研发团队泡在高校实验室,与四川省食品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研发新产品15款;2021年,公司启动扩能二期项目,吴学明再次投入到“灯影牛肉智能化生产线”车间建设。

“二级烘烤专利”“一种牛肉加工自动切片机”“一种牛肉粒切割操作机”……走进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二期大厅内,30余个玻璃框整齐装裱着公司的专利证书,其中吴学明参与研发项目达到一半以上。

公司负责人邓礼龙介绍,这些专利证书极大地简化生产流程,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效率与产品质量,为公司带来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提升。

近期,吴学明团队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新产品——牛肉干脆片预计即将上市。吴学明很是自豪:“这是对灯影牛肉老味道的传承,用现代技术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我一直在努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