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蛇难爬”消肿散传承人李敏清的36年传承路

2024-12-27 17:33: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代强

 

 

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徐洋 张海波 摄影报道

“蛇难爬”白芷消肿散敷在患处

每个星期一的上午,达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敏清都会如约坐诊于该院的省名中医工作室。

“这是‘蛇难爬’消肿散,回家以后,每天不间断敷几次,能起到很好的消肿止痛效果。”12月23日,面对一个手指因外伤肿胀的患者,李敏清为对方推荐了自己的“秘方”。

1988年,李敏清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来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工作,师从老中医龚桂烈学习“蛇难爬”消肿散;2021年底,李敏清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2月,“蛇难爬”消肿散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蛇难爬”消肿散第三代传承人龚桂烈

从学习、接触到他成长为传承人,如今亲带徒弟,李敏清与“蛇难爬”消肿散结缘已36载。

学习:

师承中医世家徒步翻山亲自采原料

龚桂烈现场剖析“蛇难爬”不同部位的价值

“蛇难爬”消肿散是一种民间中草药,主治风湿性腰腿痛、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等病症。

为何叫“蛇难爬”?李敏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蛇难爬”俗称刺老苞,是棘茎楤木,“它的表皮浑身长满了刺,蛇都爬不上去。”

“‘蛇难爬’是中医世家、达州名老中医龚桂烈家传的民间偏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达州及周边地区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李敏清介绍,大学毕业后,20岁的他便师从龚桂烈,学习中医正骨手法及中医内外治法。

当年,手法正骨+外敷“蛇难爬”消肿散是达州市中心医院治疗骨折的特色疗法,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因此,对散剂的需求量比较大。”

“蛇难爬”原料——棘茎楤木常见于大巴山。为采集原料,李敏清跟随龚桂烈平日在医院看病坐诊,周末就上山采药,“达州城区周边如凤凰山、铁山、雷音铺,我们都爬遍了。”

药用“蛇难爬”根茎

采集时,李敏清需要选择五年以上树龄“蛇难爬”的根、根皮、茎皮,楤木根茎发达,有二三十根,每根有三、四米长,“每次都要徒手挖,表皮剥开以后有一层液体,类似山药汁,会让手发痒、红疹,十分难受。”

创新:

从散剂到膏药疗效更好更便捷

“蛇难爬”是传统中医药方,36年间,李敏清也不断带领团队对传统技艺进行改进,疗效也有大幅提升。

过去,“蛇难爬”消肿散主要是贴敷的散剂,不仅携带不便,如表皮毛刺处理不干净,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过敏现象。

怎样才能更方便更有疗效?2014年,李敏清申报达州市科技局攻关课题,尝试将干粉散剂改良剂形。

李敏清开始尝试将树皮、树根、树皮等捣碎成药浆,再加以其它辅材,按照一定比例,经过一系列工艺,熬制成可以调敷的药膏。

“蛇难爬”浸膏

“每次需要将20斤干粉、30斤清油倒入大铁锅,期间不仅不能离人还得手动不断搅拌,才能制作成药膏。”李敏清介绍,熬制膏药一般都是在夏天,烈日下得熬制七八个小时。

从散剂到膏药,不仅疗效更好,更方便携带。

由于“蛇难爬”消肿散疗效较好、使用方便,备受患者认可,该药已成为达州市中心医院的特色药方,累计受益患者达数十万人次。

据介绍,李敏清带领团队还新研发复合制剂——白芷消肿散,它可用于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并正在进行项目的结题成果鉴定。

传承:

从学艺到带徒传统技艺创新发展

2018年,通川区申报的传统医药类“蛇难爬”消肿散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蛇难爬消肿散第四代传人、四川省第五批中医特色人才师带徒导师,如今,李敏清的四个徒弟也正对“蛇难爬”消肿散的发展运用不断研究。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疾病的副主任医师耿家斌,2008年起便师从李敏清学习运用“蛇难爬”消肿散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如今他已成长为“蛇难爬”消肿散第五代传人,“下一步,我们将研发浸油为主方的耦合剂,用于冲击波治疗脊骨疾病,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为达州市中心医院“双博士”科室,中医博士何苗、彭川同样是李敏清徒弟。据彭川介绍,科室已经完成“蛇难爬”消肿散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急性软组织闭合损伤、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研究等课题。

李敏清和他的两位“博士传人”

目前,科室正在进行“蛇难爬”消肿散治疗颈肩腰痛的基础研究,解答它为何能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基础原理和作用。

当前,达州市中心医院正联合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李敏清介绍:“我们正在积极培养‘蛇难爬’消肿散通川区级传承人3名、达州市级传承人2名,让更多人传承传统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蛇难爬’制作工艺和复合剂运用,帮助患者缓解病痛。”(部分图片、视频素材由达州市中心医院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