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频道 赵权军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10多天时间,全村淘了30口老水井。”8月16日12时许,海拔1100米的宣汉县峰城镇牙石村,站在一口关满清澈水的老水井前,村党支部书记罗秀章面露喜色,“有井水补充,全村日常用水问题解决了。”
晴热高温少雨天气仍在持续,达州市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宣汉、万源高山地区部分地方属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流失较快,缺水相对严重。这些“高山村”如何“解渴”?16日当天,记者跟随达州市水务局派出的一支抗旱工作组前往宣汉,直击当地应对举措。
五宝镇跑马村龙洞沟取水点,沟中已铺设取水水管
找水
进山寻水源 重启老水井蓄水
16日11时,宣汉县五宝镇街面热浪滚滚,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蜿蜒行驶10多分钟,抗旱工作组来到场镇居民饮用水取水点——跑马村龙洞沟,只见沟中石头裸露,水位降低明显。
“五六米深的水沟,还有80厘米就见底了,估计只够一天供水量。”当地水厂管理员吕应军无奈摇了摇头。1个多月以来,龙洞沟水位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一方面几乎没下雨,一方面随着高温天气持续,场镇用水需求呈增长之势,沟中水“只出不进”。
寻找新水源,是摆在吕应军和同事面前的头等大事。吕应军说,连日来他们每天到山上撒网式找水源,目前已确定三处新的取水点。
其中最远一处是山涧,距离水厂近8公里,但水量最大。“每天可提供100立方米水,有效缓解供水紧缺。”吕应军说,找到水源次日,他和同事早上5点起床铺设水管,只为早点把水引入水厂。
樊哙镇采用柴油机从前河抽水
与跑马村相距20多公里,峰城镇牙石村同样积极开辟新水源,该村把希望聚焦到荒弃的老水井和山坪塘。
“村里接上了自来水,加之不少村民外出务工,一些水井渐渐无人问津。”罗秀章给出解释。8月上旬,第二轮高温天气持续数日后,罗秀章发动群众清理老水井中的淤泥和杂物,淘洗干净后重新蓄水。这场找水行动取得不错效果,“一般一两天水井就能蓄满水。”罗秀章说。
宣汉县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9个乡镇受干旱影响出现饮水困难,宣汉对应启动9个集中供水工程的备用水源,并发动群众开辟新水源,保障场镇及周边村(社区)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樊哙镇铺设的抽水水管
送水
从临河抽水 专车送水上门
近段时间,樊哙镇副镇长郭建华每天前往场镇取水点察看蓄水情况,原因是,场镇常住人口近万人,每日用水量1500立方米左右,但多个取水点日供水量总计仅800立方米,用水“缺口”大,郭建华眉头紧锁。
宣汉县水务局得知情况后启动应急预案,为樊哙镇安排了两台大功率柴油机,从渠江二级支流前河中抽水补缺。
记者当天在樊哙自来水厂看到,3名青年志愿者把灌满水的大型水箱“送”上三轮车,1人蹬车2人搀扶住水箱,往7公里外的古风村送水。郭建华介绍,樊哙镇组织了多支由志愿者或党员干部组成的送水队伍,给缺水的农户送水上门。为提高送水效率、增加单次送水量,樊哙镇协调使用附近景区的消防车辆,保证每天按时将两车水送到村民聚居点。
“提前备齐了抗旱物资。”宣汉水务局总工程师王松说,水务部门采购了柴油机50余台、各类型水管30余公里、增设23处临时电力设施,便于有需求的乡镇就近抽调河流、溪沟、水库、堰塘储备水量。
送水车送水“上门”
浇水
皮卡车运水上山 萎蔫茶苗返青
“要在傍晚时浇水,中午气温高,浇水会‘烧苗’。”16日18时许,樊哙镇金花村党支部书记扈学华用力拉扯水管,水柱渐渐覆盖一片茶苗地,他边浇边提示村民注意浇水时机。
金花村去年栽下800多亩茶苗,今年迎来快速生长期,但旱情给茶苗生长蒙上阴影。扈学华介绍,上周起,樊哙镇派皮卡车运水到地里,隔一天浇一次水,原本出现萎蔫的茶苗又返青了。
村民引水浇灌夏大豆。受访者供图
“及时水”还浇到了其他果林作物上。峰城镇党委书记万亿说,眼下正值该镇1000亩高山晚熟李挂果期,在基地周边水塘水田干涸的不利条件下,村民用罐装车运水上山为果树补水。
达州市水务局局长李晓华介绍,达州全市501座已建成水库目前蓄水2.6亿立方米,可供水量1.93亿立方米,水务部门将利用好水利设施设备,积极保障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等需求。同时,该局已成立抗旱包片工作组前往旱情严重的村组,帮扶指导村民进行蓄水保水工作,开展生产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