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大竹扶贫搬迁因业乐居

www.scol.com.cn  (2018-01-07 15:58:09)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陈娇曾实 徐莉莎  

□四川日报记者 曾实 徐莉莎

1月5日,记者来到大竹县月华镇街边的一个大铺面。数十台针车一字排开,响着有节奏感的缝纫声。这里是大竹县重点产业项目——中国西部鞋城位于小镇上的鞋面加工车间,45岁的贫困户余国琼正埋头缝纫鞋面。

4个月前,余国琼一家从山上搬到该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住过风漏雨的老房子,到住现在的75平方米新房,再到企业上班,余国琼生活的巨变,只是大竹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缩影。

大竹县把易地扶贫搬迁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工作、脱贫攻坚全局,走出一条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之路。2016年全县400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已有2190人实现就业。

谋全局 将搬迁融入大局通盘考虑

大竹是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按国家和省委统一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完成4931户1519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范围涉及49个乡镇312个村,需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8个。

老百姓想不想搬、愿不愿自筹资金?聚居点选址怎样满足所有群众的要求?换届后新上任的乡镇党委政府班子,如何迅速积累大型项目管理经验?面对体量庞大的项目、大量资金、众多的贫困群体,该县县委县政府广泛调查、讨论研究后,确定了先难后易、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易地扶贫搬迁摆在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工作、脱贫攻坚全局的重要位置,聚力啃下这块“硬骨头”。全县各方的政策、措施、平台,均置于一盘大棋局中通盘考虑。

怕搬迁户有顾虑,大竹县提出“保留农民身份、农村产权不变”,配套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医保、临时救助等6项惠民措施。“给群众讲清楚土地流转等补偿政策,算好住新房所需资金,让群众心里有数。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群众说了算。”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介绍,2016年以来,大竹县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应搬尽搬,不落一人”。

双靠近 “新邻居”解决企业用工难

大竹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遵循“双靠近”原则。易地扶贫搬迁谋点布局时,重叠城乡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张规划图,让安置点尽可能靠场镇、园区、乡村旅游区、产业基地、新村;让搬迁群众进城区、社区、安置聚居区、村民聚居区和交通便利区。

结合全县三次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了三种融合方式——通过“点”镇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城镇居民转变,到场镇街道的餐饮、超市、市政等岗位就业;通过“点”园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点”业融合,依托大竹县15万亩糯稻、10万亩香椿等基地,吸引搬迁群众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实现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就业。

效果很快显现。九银村安置点建成后,邻近的东柳醪糟公司负责人说,这些“新邻居”,解决了汤圆粉生产线成倍扩大规模后的用工难题。看到各乡镇的聚居点纷纷建成,一公司索性在月华镇、石子镇和文星镇办起鞋面加工车间。大竹县还出台《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创业七条措施》,鼓励企业在安置点附近建或租厂房修建工厂、吸纳贫困户就业,补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自主创业的贫困户。2016年搬迁户已就业的2190人中,县外务工978人,县内打零工546人、相对固定收入16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02人。

稳得住环境美、办事易、邻里和谐

大竹县在研究易地扶贫搬迁整体方案时,“稳得住”是重要方面,方案将其具象为环境优美、办事方便、邻里关系和谐。

一方面是外部硬件环境。除保证聚居点环境优美整洁外,该县还将惠民服务、党建引领等平台延伸到聚居点。

搬迁户不仅享有搬迁当地同等的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市政服务、道路交通等资源,还可在村组“双代服务点”,免费办手续、办证件、开证明;通过党建平台,参与村集体管理。目前在已搬迁群众中,有6人进入村两委班子、90人成为村民代表。

另一方面是通过社区治理平台的搭建,让邻里之间和谐共处。以村支部为核心,通过协同共治、群众自治、德法共治,管理权交到群众手中。

走进九银村聚居点,幼儿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一应俱全,每栋小楼门口都挂着村规民约和流动楼长的管理职责。75岁的焦云修告诉记者,一栋楼里的住户轮流当“楼长”,负责楼道内公共区域的卫生,大家共同监督“楼长”履职。

入住聚居点的农民常常到农民夜校学习,空了聚在一起摆摆龙门阵、跳跳坝坝舞。文明程度的提高,让邻里之间更加和谐。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