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达州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效在精准

http://www.scol.com.cn  (2016-03-18 10:34:23)  来源:达州日报  
编辑:王晶城王用平 陈华 罗天志  

【编者按】

3月17日,《人民日报》第14版刊发了3000余字的长篇通讯《达州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一人》,同时该版还刊发了1000余字的消息《四川达州,在扶贫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现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四川省达州市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市7个县(市、区),就有宣汉县、万源市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区)。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28个、贫困户23.2万户、63.66万人,居四川省第一,贫困发生率为11.62%,高于全国4.42个百分点、四川省3.92个百分点。

面对异常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达州全市上下迎难而上,誓言铿锵:

“脱贫攻坚和同步全面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不落一户一人!”

精准识别:一个不多一个不漏

“3月底前,必须全面完成全市贫困户基本信息的入库上网工作,做到‘五个有’: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

不落一户一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在今年1月15日召开的达州市脱贫攻坚大会上,会议主讲稿出现了28次“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最大程度地挤掉“水分”,又确保一个不漏。

精准脱贫,首先就须识得真贫。为了全领域、广覆盖、无死角筛选甄别扶贫对象,达州市通过“三比三看”(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现状,看支出情况)、“六进六出”(仅有一处住房且破旧,多年无能力改造的农户要进;家无余粮又无其他收入来源、生活难以为继,但发展生产愿望强烈的农户要进;家有老病号、残疾人,常年看病吃药,长期穿着简单朴素的农户要进;有高中、大学在读学生,家中负债较大,短期内无力偿还的农户要进;因遭遇重大灾害或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负债较大,短期内无力偿还的农户要进;针对被“边缘化”的个别农户,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方式被确定为真正贫困的农户要进。原则上在任村、组干部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家庭成员中有1人以上是财政供养人员、社保人员或虽在企业工作但收入较好的家庭是贫困户要退出;虽然分户,但是子女有明显赡养能力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有多处住房,且至少有一处是砖混结构以上住房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购买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系列消费品或大中型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因赌博、吸毒等行为或有劳动力和条件却好逸恶劳等原因造成贫困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精准筛选贫困户,不漏掉一个“真贫困”,不放过一个“假贫困”,牢牢锁定扶贫对象,扶真贫,真脱贫。

为此,达州市建立起脱贫攻坚工作台账和统计检测网络体系,精准、动态、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变化、工作进程和工作实效,实现精准管理、精准实施和精准考核,保证已脱贫的及时“销号”,返贫的重新“挂号”,当年没脱贫的延续到下一年。

精准施策:项目管理扶贫到户

贫困对象确定之后,“怎么扶”最考手艺。达州市创造性地提出“六个一批”“四大攻坚战”脱贫攻坚战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扶贫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灾后重建帮扶一批;通过教育资助解困一批。统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四大攻坚战”。

战略大方向确定,关键是有效的战术。《达州市10个扶贫专项方案》因势而生,脱贫攻坚全部工作细化分解为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等10大扶贫专项方案,具化为2268个工作项目,每个项目的牵头部门、责任单位、时间节点、目标进度、资金分配一目了然。并且“每周要协调、月末要汇总、每个季度要亮牌、年终再问责”,严格的项目化管理让每一个身处其间的扶贫干部都懈怠不得。

据了解,达州建档立卡的23.2万户贫困户已全部分类划入“六个一批”,落实帮扶干部,实现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根据各户不同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具体的脱贫措施;828个贫困村精准纳入“10大扶贫专项方案”,明确联系帮扶单位,确保“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政策落地,在实践中探索出13项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措施。截至目前,技能培训18800人,新增就业24300人,低保从月标准175元提高到190元,医疗救助2万人次,易地扶贫搬迁2397户8500人,灾后重建帮扶2800余户,资助贫困大学生8000余人;抓住对县域扶贫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制定“7+10”帮扶措施,帮助106户企业争取贷款9.34亿元,着力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奠基铺路。

精准发力:同频共振戮力同心

“我作为市委书记,一定把脱贫攻坚这个政治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2月25日,刚刚就任达州市委书记的包惠就将基层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宣汉县贫困山区,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探讨脱贫奔小康的路子。

达州的承诺铿锵有力:“用四年集中攻坚、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的“三型法庭”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民一庭,负责全院“三型法庭”建设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经常性深入法庭调研指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三型法庭”建设工作,科学谋划、制订“三型法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推动该项工作有序开展。

强化人力保障

大竹县人民法院共有人民法庭11个,庭长均为副科实职干部,其中3人享受正科级待遇。该院在人员缺编运行情况下,仍坚持向法庭倾斜,尽力配齐配强法庭审判力量,保证每个人民法庭达到“三审一书一安保”的配备,确保法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强化物资保障

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进行人民法庭规范化打造,法庭内网系统整体升级为光纤传输,司法公开三大平台、互联网门户网站、12368司法服务系统等使用流畅,所有办案车辆于2015年全部更新换代,每个人民法庭配备标准化科技法庭,人民法庭信息化建设水平及办公办案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和改善,为“三型法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为旨,暖民心

丰富便民举措

打造功能齐备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咨询、立案、查询等均可在服务中心办理;开设假日法庭,利用节假日立案、调解案件165件;大力推进巡回审判,设立巡回办案点37个,社区法庭、村社法庭78个,聘请司法便民联络员78名,巡回办理案件716件,大量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完善司法救助机制,对老、弱、病、残等困难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16.63万元,回访、慰问困难当事人597人次。

强化“诉非衔接”

设立专门的“诉非衔接”窗口和调解室,上墙公示相关流程示意图;构建辖区“司法所工作人员+乡镇‘大调解’中心副主任+村主任”标配的“大调解”成员库;定期对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共参与乡镇解决纠纷107件,立案调解236件,委托、邀请调解193件,诉非分流167件。三是服务辖区企业。建立联系企业工作机制,主动走访辖区内企业18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法律问题40余个,积极参与调解涉企非诉纠纷30余件,快审、快结涉企案件59件,解决争议标的额650余万元。

阳光为径,树公信

深入推进“三公开”

配置内网和互联网查询设备,便利当事人和群众及时查询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应上网的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00%公开上网;规范网上办公办案,所有案件100%内网同步录入。

强化庭务信息公开

通过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七进”活动等,将法庭工作流程、诉讼费收费标准等向社会公开;定期开展“法庭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社区群众及在校学生500余人次走进法庭,“零距离”接触法庭和法官;选任44名调处矛盾纠纷经验丰富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法庭案件庭审和调解,普通程序案件陪审率达100%。

落实联络代表、委员制度

每年年中、年底定期向辖区人大汇报法庭工作;“两会”期间派出干警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不定期邀请辖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评查案件庭审、见证执行等。

效能为要,满民意

增添软硬件设施

健全、完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配备科技审判庭、内网、互联网查询系统等软硬件设施;合理划分和布局法庭审判区、工作区、生活区,更新办公办案设施,优化办公办案环境。

强化管理考核机制

不断强化审判管理,并结合法庭工作实际,明确分工,强化责任,逗硬奖惩;法庭内务运转高效,审判质效稳中有升。

精心打造法庭文化

结合地方特色,将审判工作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有机融合,精心打造法庭文化主题法庭,总结提炼法庭精神,结合教育培训、廉政考核、日常考勤、外出登记等刚性制度,“刚柔并济”用文化熏陶队伍、塑造队伍,用制度管理队伍、约束队伍,涌现出石河人民法庭等先进典型。 □王用平 陈华 本报记者 罗天志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