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定位,认真落实市委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奋斗目标,以建设秦巴地区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为主线,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事业不断加快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达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普及大幅提高 深入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教育涉及每一个人的幸福,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抓好教育,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做大教育总量,做强教育质量,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欠账较大,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为缩小教育差距,“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从2012年起,累计为405.32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为保证边远山区学校正常运转,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从2014年1月1日起,为宣汉、万源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生活补助每人每月400元,其余县(区)农村教师提供生活补助每人每月200元。
同时,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一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二是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全市建有8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残疾儿童少年3532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居全省前列,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生均700元提高到2015年的生均5000元。三是着力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确定了45所学校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2015年接纳随迁子女1.85万人。
教育结构日趋完善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让每一个学生成才,是教育的光荣任务。除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外,“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推动教育上台阶创品牌。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新增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专业5个,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更多孩子圆了大学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805所,在校生17.55万人,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满足市民对教育更高层次要求,市委、市政府还引进四川嘉祥集团来达办学,目前达州嘉祥外国语学校正在实施主体工程建设,预计2016年秋季竣工投入使用。
不但教学生学知识,更注重素质教育发展和身体健康,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教学思维,建立完善了以学生德育综合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体育能力测试、实践和实验能力检测等为主要内容的等级呈现综合评价体系,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以“查进口、看出口、比增长”为核心,建立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了普通高中内涵发展。2015年普通高考,我市共有31251人被各级各类学校录取,占报考人数的8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要办好教育,必须要有足够的教育经费保障,要有一支品行好、业务强的教师队伍。
“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2.94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66%,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任务,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68.87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98%、97.02%,初步形成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完全能够胜任现代教育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还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以来,全市新建幼儿园66所,改扩建幼儿园160所,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101所,利用富余校舍增设幼儿班1301个;投入资金5.87亿元,新建及改扩建农村薄弱学校848所;投入资金2.70亿元,新建学生食堂19.23万平方米,全市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由蛋奶模式向食堂供餐模式的转化;投入资金0.77亿元,为44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新建宿舍5.88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81亿元,为219所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4.28万平方米,解决4000余名教师的住宿难问题;投入资金1.34亿元,改扩建高中学校9所,新建改扩建校舍8.36万平方米;投入3.06亿元,为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的西南职教园区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2016年春季即可招生入驻。
·本报记者 冯尧 陈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