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达州粮食总产量实现“八连增”

http://www.scol.com.cn  (2016-01-08 10:46:41)  来源:达州日报  
编辑:王晶城罗丹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回眸“十二五”达州农业农村工作:粮食生产连年增收、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民收入急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我市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4+8”工程、“六带三区两基地”和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和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农业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达州是四川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着力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奋力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三个跨越”的关键时期,稳定粮食生产成为了一项艰巨的政治责任。

稳粮,既稳住了达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根基”,粮食产值的进步又直接拉升了农业经济展开和农民增收的曲线。“十二五”以来,全市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有效防控重大病虫害,全力开展防灾减灾、高产创建和增产增收等关键措施,粮食生产逐年稳定增产。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91.2万吨,超目标任务23.6万吨,实现了“八连增”。

“十二五”期间,我市成功荣获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先后两次获得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获得国家、省支持粮油生产(含补贴和奖励)资金达48亿元,争取省级以上畜禽水产发展资金5.6亿元。

大竹县、达川区、宣汉县也成为全省现代粮经复合产业基地重点县。宣汉县、大竹县、达川区、渠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被命名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宣汉县还被列入农业部玉米整县制高产创建和全省盆周山区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县建设。

农业产业凸显“巴渠特色”

渠县黄花、大竹醪糟、宣汉花牛、开江麻鸭、万源黑鸡……提到达州的特色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及时主动对全市“三农”工作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特色优势,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适宜各地发展的支柱产业。

通过特色产业建设,我市农业逐渐形成了茶叶、水果、蔬菜、苎麻、中药材等特色优势支柱产业。2015年,全市特色产业已形成242万亩的规模化基地,较“十一五”扩大38万亩。发展设施农业8万亩,建设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45个,其中28个已被省农业厅命名。

此外,特色畜牧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肉类总产量210万吨、禽蛋产量48万吨、奶产量9万吨、水产品产量42万吨,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1.5%、5%和2%。全市7个县(区、市)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涌现出了以宕府王呷酒、东柳醪糟、宏隆食品、巴山雀舌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全市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3家,带动形成家庭农场7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02家、专业大户8000户。

夯实基础筑牢“发展底蕴”

达州地处大巴山南麓,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山高坡陡, 耕地较少,生产条件恶劣,虽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但农业发展的底子其实很薄。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上面,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增强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5万亩,完成农村机耕道路建设12610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467座,太阳能提灌站5座,修复改造机电提灌站1146座,新增提灌设备6143台套44112千瓦,提水保灌面积120.4万亩。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根基牢。五年来,不断改进农业基础条件,建造高标准粮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已成为我市保证粮食安全、推动农民增收、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达州已连续五年获得四川省农田水利竞赛“李冰杯”农机项目二等奖,农业项目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据市农业局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0.1%,比“十二五”目标任务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全市农业机械化和提灌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农机技术推广经验得到了省农业厅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深化改革激发“农村活力”

“十二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的惠农扶农支农政策,紧紧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去年3月,通川区磐石乡王家桥村村民王礼治等从乡政府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产证、林权证等六个印着国徽的证件,成为达州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六权同确”试点工作的第一批受益者。

“通过确权颁证,让农民拥其‘权’,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产权虚置问题,实现产权明晰、权益到人。”据通川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农民所持有的承包地、房屋、林权等要素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同时,农民还可以凭借手中的这些产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或通过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获得财产性收益。

得益于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过去农村里分散在家家户户的众多零星土地被集中到一起,发展成规模的特色种养殖基地,发挥出了更加巨大的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75.0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14.3%,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3.7万亩,农民参合组织率达到8.5%。

□本报记者 罗丹 摄影报道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