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通上了公路,吃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放心电……”日前,从广东返乡的达川区龙会乡花石岩村外出务工人员庞启民,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喜不自禁,“村里引进了业主流转土地发展西瓜、肉牛等产业,明年可以就近打工,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这些变化得益于举全市之力深入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像花石岩这样改善基础设施、形成产业支撑、提升群众收入的贫困村,达州还有许多。
今年以来,我市以精准识别为前提、贫困村(户)为基准、统一规划为统筹、落实项目为抓手、资源整合为关键、政策配套为补充、挂包制度为机制、干部问责为保障原则,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深入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全力推动扶贫攻坚。截至11月底,全市共争取到位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88亿元,各类移民专项资金2.86亿元,实现精准减贫12.6万人。
据统计,我市有23.2万户,63.66万贫困人口,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是全省扶贫攻坚面最广、程度最深、任务最重的市州。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扶贫攻坚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必须凝聚全市的力量,打出组合拳,才能啃下硬骨头。经过科学谋划,我市出台了《达州市10个扶贫专项方案》,将扶贫开发全部工作具化、细化为2268个工作项目,并建立“月汇总、季亮牌、年问责”工作推进机制。制发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20年)》,细化了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产业增收、乡村旅游、危房改造、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教育扶贫、技能培训、生态环境等12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强化了工作重点。
此外,我市创新市县定点帮扶模式,“组团式”定点帮扶贫困村,促进帮扶力量向贫困地区集结汇聚。由市级领导带头联系39个特困村,市县部门、非公企业组建828个驻村帮扶工作组。市委还出台了选派管理第一书记“1+5”文件,编印了《达州市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手册》。并出台《达州市扶贫开发工作问责办法》,将扶贫开发纳入年度考核,层层传导压力。
为了确保真贫真困“一户不漏”,我市大力实施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通过“三比三看”、“六进六出”精准筛选贫困户,将63.66万贫困群众全部精准分类划入“六个一批”,使户户都有符合各自实际的具体脱贫措施。围绕10个专项扶贫方案,全市上下奋力打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等“四大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仅民生及社会事业投入一项就达到291.35亿元。
以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为载体,我市整合扶贫惠农政策和财政金融资金等资源,建立各地风险补偿基金和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市本级扶贫专项预算由去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5600万元,并按市本级每年2000万元的规模建立扶贫专项基金,以后每年还将增加1000万元以上。我市还与邮储银行建立“产业扶贫信贷资金”、与农商银行共建“风险补偿基金”。截至目前,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产业扶贫信贷基金1.8亿元,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9200万元,切实解决了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难题。
治穷要挖根,扶贫要扶本。通过对全市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面摸底调查,我市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分年度减贫以及贫困村、贫困县“摘帽”目标任务,规划实施了一批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与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直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脱贫致富的重点试点。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宣汉县规划重点项目455个,总投资1227.24亿元;国家级贫困县万源市规划重点项目1322个,总投资1064.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