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看宣汉③|让科技之光“照进”乡村 撂荒地“长出”村民致富希望

2021-06-21 17:25:59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编辑:袁敏

达州频道 赵权军 摄影报道

“夏季要做好褐斑病、炭疽病、黑穗病等高粱常见疾病的预防,同时也要做好玉米螟、粟穗螟、桃蛀螟等虫害防治……尤其是近期雨水多,高粱杆株上易生虫。”6月18日,宣汉县农业科技人才杨斌,用草帽遮阳,蹲在田垄里,一遍遍给村民讲解高粱的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方法。

放眼望去,宣汉县浦江街道茅岭村成片成片的高粱地,给一道道贫瘠的山脊披上绿油油的“新装”。几年前,这里还是350多亩的撂荒地,2020年浦江街道茅岭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铲除山坡一米多高的茅草,全部种上了金多梁、一摞红等多个红高粱新品种。

“再过几个月,高粱全部抽穗,这片高粱地将变成红色海洋。”种植户刘兴林扛起锄头,一手叉腰,憧憬3个月后的高粱丰收,心里乐开了花。“到时,自酿的白酒将大卖。”

科技助力红高粱筛选见成效

杨斌告诉记者,2020年他首次来到茅岭村,做高粱新品种筛选研究时,“全村大部分耕地被撂荒,原本栽种水稻的熟田熟地长的草比人还高,土地严重板结,土壤营养成分缺失。”

就在同一时间,宣汉县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村里350亩撂荒地被重新开垦成良田,种上了产量较高的红高粱。今年,宣汉县巴乡红农业有限公司又流转了数百亩土地,采用轻简化栽培技术,带动村里40多户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红高粱。

杨斌等县里的农业科技人才是这个村的“常客”,“每周进村两三次,解决村民遇到的栽种或管理问题。 ”在农技员技术指导下,村民们按照标准化流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种植了金糯红10号40亩、金糯粮1号150亩、宜糯红2号140亩,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70万元。

高粱、魔芋、蜀宣花牛等都是宣汉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但因农作物品种老化、缺乏产业引领和科学指导、龙头企业带动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效益不高、规模不大、群众积极性不高。

加大科技投入是解决办法。宣汉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突出宣汉的高粱种植领域优势,打造多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攻关高粱和魔芋的种植技术难题,还在基地采用高粱+魔芋套种模式,提升红高粱和魔芋的产量。

茅岭村的村干部介绍,现在每户村民在高粱基地内工作,已实现务工收入5000元以上,并与村集体建立利益链接机制进行分红。目前,该县已有高粱种植大户15户,建成25个高粱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2万多亩。

红高粱是酿酒的最佳原料,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酿酒企业,对红高粱的需求供不应求。茅岭村出产的红高粱因其优良的品质,曾被国内某知名白酒生产商“相中”,希望能够签订长期供货的协议。

探索丘陵山地“稻鱼生态种养”模式

“这次来的不巧,村里的秧苗已全部返青,稻花鱼鱼苗也刚下田。”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书记冯涌对没能展示村里肥美的稻花鱼,感到些许遗憾,邀请记者下次放水捕鱼时,一定要来村里品尝。

冯涌说的“下次”还需等待三个月。

每年金秋时节,村里将上演稻田开缺放水捕鱼等传统捞鱼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参观,或挽起裤腿直接下田抓鱼体验。捕鱼,是胡家镇鸭池生态观光园乡村旅游的特色体验项目。

占地3000亩的鸭池生态观光园,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园内交通发达,田成型,渠相通,路相连,阳光充足,水源充沛,是云蒙米业基地,更有“宣汉粮仓”的美誉。

这几年来,鸭池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小田改大田,硬化村组道路和田间生产道路,完善农田水利网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借力水土保持项目,完成坡改梯土地整理300亩,提升了农业种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去年,我们家收入5.2万元,比上年增长1万元,就是靠卖村里的稻花米、鱼和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产品。”村民李大爷在村干部带领下,加入专合社后开始养鱼挣钱。“现在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咱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我现在干劲十足。”

鸭池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场+农户”的方式,探索出适合丘陵山区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散模式,全村共发展稻鱼综合种养2000亩、田坎黄花2500亩、优质水果300亩,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走进宣汉县胡家镇鸭池生态观光园,平坦靓丽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新村民居、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还有里的稻鱼、菜地间挥汗劳作的农民身影……这一幅幅环境优美、产兴业旺、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变为现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