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频道 赵权军
5月26日,38岁的汤某初的双脚再次踩在达州站,回到已阔别了34年的家乡。迎接他和妻子的是泪流满面的父母,出站口外喧天的锣鼓声,以及亲朋们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父亲老汤哽咽着说:“儿子,你终于回家了。”家人为了这一刻团聚,汤某夫妇俩已等待了34年。老汤回忆,34年前的一个下午,仅4岁的儿子汤某初,独自一人在城区南门口河坝抓鱼虾时,被骑摩托的陌生男子“带走”后,从此杳无音讯。
汤某夫妇是湖北孝感人。37年前,他们举家迁来达州,在城区珠市街做服装批发生意。1983年汤某初出生了,给家庭带来无尽欢笑,但好景不长,1987年正月十七,小汤某初在南门口被陌生人带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当时有目击者称,小汤是被一辆摩托车‘带走’的。”达州市公安局通川分局刑警大队民警李海涛说,令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也正是仅有的这点不完整线索。“当时信息和科技不发达,侦破工作进展缓慢。”
汤某夫妇俩为找回儿子,暂时放下繁忙的生意,足迹遍布中东部沿海城市的商场、车站、码头等,但一直没有任何效果。
“从老民警手中接过汤某初被拐的案件后,就听到过不少关于汤某夫妇寻子的故事。”早已退休的老民警告诉李海涛,2009年6月,民警为汤某夫妇俩做了第一次DNA血样登记,告诉汤某莫轻易换电话号码,有线索会及时和他联系。
根据老汤夫妇的DNA信息,借助全国公安机关被拐及失踪人员信息库和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力量,民警迅速在全国范围加大查找力度,但因种种原因受限,始终未能找到汤某儿子的信息。
老汤一直不敢换电话号码,但电话里一连数十年都没民警来电。直到今年5月22日上午,年过六旬的汤某再次接到民警李海涛的电话,通知老汤尽快到刑警队协助办案。出门前,他匆忙叫上老伴儿,拎起装有多份《寻人启事》和一份已发黄旧报纸的袋子。按民警指引,老汤夫妇重新做了DNA血样入库。
老汤猜“是不是儿子被拐案子又有了新进展?”民警没正面回答他,喊他回家等待消息。
5月24日,李海涛电话告知汤某“你儿子汤某初找到了”时,老汤差点顿时泪奔了,“都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
李海涛在电话里,对老汤说明汤某初的近况。“这些年,小汤一直生活在上海农村。今年5月11日,在社区采血留样,信息被录入全国被拐及失踪人员信息数据库后,经筛查,确认你们两人系亲子关系。”
自从得知儿子的消息后,老汤夫妇高兴地几个昼夜没合眼,期待着早日亲人相认。民警介绍,汤某初在几年前得知自己是抱养的,此后就有了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偶然间,看到公安部开展的“团圆”计划,便去做了DNA采集。
5月25日,汤某初携带妻子,踏上返乡归途。次日傍晚,汤某夫妇通知亲朋,赶到火车站,等候儿子一家。为方便汤某初在人群中找到父母,亲人们拉起了“欢迎回家”火红的横幅,邀请了腰鼓队,焦急地等待后在出站口。
“亲戚朋友们都来了,好多人都来火车站了!”汤某接受采访时,双眼紧盯每名出车站的乘客,不敢转移目光,深怕再次与儿子错过。
汤某初在民警陪同下,缓缓走出火车站出站口大门。“儿啊,这些年你都去哪里呀?……我的儿子啊!”汤某夫妇一把紧紧搂住儿子,一家人相拥而泣,围观群众,以及亲朋的掌声掩盖了锣鼓声。
汤某初和父母,以及在场亲朋问候后,就被相拥着上了车,全家人又在通川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进行“认亲”仪式,随后一家人回家吃了一顿团圆饭。
民警介绍,2021年以来,通川区公安开展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截至目前,相继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3名,为3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图据通川区公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