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小艳 尹丹 达州频道 赵权军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感谢法官,感谢调解员,这么短的时间就帮我们要回了工资......”1月22日,刚刚拿到劳动报酬的李某笑容满面地说。不久前,他和工友还在心急如焚地四处讨薪,没想到通川区人民法院短短半个月就帮他们追回来了。近日,通川区人民法院依托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成功化解矛盾纠纷,半个月帮35位民工追回工资11.33万元。
“彭姐工作室” 发挥人民调解效能
“欠我们工资,还不接电话,人也找不到,这都要过年了……”2020年年底,35位民工情绪激动地来到通川区人民法院,称老板陈某拖欠他们工资10多万元,并且不接电话、行踪不明。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院以诉前委派调解方式委派人民调解组织“彭姐工作室”进行调解。
通川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彭姐工作室”,是法院邀请的达州市人大代表,常驻法院工作,负责协调涉及小区物业、停车场收费、农民工讨薪等重大民生群体社会案件,以及涉及婚姻家庭类案件审理前的诉前调节工作。工作室建立以来,极大缓解通川区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工作的压力。
经调查,2020年9月,罗某等35人接受陈某雇佣,在其经营的海鲜城工作,由于疫情影响兼经营不善,一个多月后,该海鲜城难以为继,陈某便一直拖欠罗某等35人的工资11.33万元。了解案情后,调解员第一时间安抚民工们激动的情绪,随后多方打探,终于和已前往外省的陈某取得联系。“你躲起来也没用,账是赖不掉的,就算做生意亏了,也必须先想办法把民工们的血汗钱给了,让他们安心过年啊!”电话里,彭姐耐心劝说,陈某态度终于慢慢转变,表示愿意来法院解决问题。
审判程序和诉前调解 同步化纠纷
“他是不是要赖账,是不是骗我们的?这么久不回来!”得知陈某远在外地,赶回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民工们坐不住了,三天两头地聚集到法院催促。
“这批追索劳动报酬纠纷虽然涉案金额不大,但涉及人数众多,又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务必要高效妥善处理好!”今年1月初,通川区人民法院分管领导召集立案庭、民事审判庭、法警大队等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决定审判程序和诉前调解同步走,人民调解员持续跟进的同时,立即将案件转入诉讼程序并纳入“四类案件”管理,制定维稳预案,迅速成立办案小组,将这35人的案件指定给民一庭4名员额法官承办,并由其中1名法官统筹协调办案进度、裁判标准等事宜。
最终,在人民调解员和审判人员的释法明理和耐心劝解下,被告陈某在原定开庭时间前主动来到法院,与35名原告达成调解协议。1月22日,35名民工终于拿到了拖欠已久的11.33万元劳动报酬。
2020年,通川区人民法院审结追索劳动报酬案件119件,涉案标的390.4万元,其中经历诉前调解的有50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或撤回起诉40件,利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模式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80%,有力保障民工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