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顾2015年,法治达州这样走过。
2015年以来,按照省委“开展新的探索,努力走在前列”指示以及对依法治市工作“做细做实做成”的要求,我市围绕“让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达州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目标,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十大行动”为抓手,以落脚落地落在基层为着力方向,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县(区、市),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在城市落脚到街道、社区,在农村落脚到乡镇、村组,确保依法治市工作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以制度建设为终极目标
推动公权力规范有序运行
推进依法执政行动方面,我市制定了出台《市委规范性文件审查办法》,健全完善《市委议事规则》;建立党政共享法律“大顾问、大服务”机制,创新实行乡镇(街道)、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有力保障了党委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制度,推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化、规范化。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组织编制了《达州市市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形成行政许可项目清单230项。
推进规范执法行动方面,启动了《行政权力清单》编制工作,建立并完善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系统,公布了10大类6359项行政权力,准确确定部门权力界限;对3403项行政处罚权建立自由裁量基准,有效解决了执法不作为、慢作为和随意执法、乱执法现象。
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
推动司法改革深化司法为民
全面落实司法改革部署。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司法活动备案登记和查处追责制度,从机制建设上解决非法干预司法问题。建立健全了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并完全按照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落实对位。深化司法公开工作,完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全面监控审判动态,实现所有案件100%网上运行,法律文书全部网上公开。
深化司法为民服务。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工作,依法对符合规定的各类案件当场立案登记,今年以来共受理案件28734件,同比增加15%。搭建网上立案平台,新增立案登记网上身份认证系统,实行立案材料上传、审核、通过等重要节点短信提醒,从提出申请到法院立案最快仅需30分钟,有效保障了公民的诉讼权利。积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整合法院、公安、司法及政府法律援助部门等资源力量,扎实开展法律服务“包百村、进千组、联万户”,积极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和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保障人民群众在需要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开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和裁定专项行动,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96条,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库663人。构建“诉非衔接”网络,经调解撤诉民商事案件5045件。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利益诉求,依法审结上访纠纷案件161件。
以入脑入心为根本目的
推动法治宣传多维度多形式开展
推进法律学教行动方面:建立并落实党委(党组)常态学法、任前考法、年度述法“三位一体”的学法用法机制,市委常委会、中心组学习和政府常务会分别开设“会前学法”、“新法快学”专题;加大专题培训力度,先后举办“四个全面”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和“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推进法治宣传行动方面:依托“法律七进”,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并根据行业需要和受众特征,有针对性地在城市社区、农村、医院、学校等地开展“千场法治知识讲座进基层”活动,逐步形成了“社会、家庭、自我”+“机关、学校、乡村、社区等”的“3+X”法治教育新格局。同时我市启动了实施“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
以和谐社会为行动导向
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化法治化
我市深入开展示范创建。在省上推出的9项示范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依法治医和民生计量诚信单位两项示范创建,形成了“9+2”示范创建体系。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校1所、省级示范校10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省级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市本级已完成依法治村(社区)、依法治校、诚实守法企业示范创建验收工作,民生计量诚信单位创建工作受到省质监局的好评,并在全省推广。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注重问题导向,选择问题突出、基础较好的工作进行探索创新和挖掘提炼,努力创造一批具有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目前,我市创造的“315”群众工作法、“一讲二玩三熏陶”依法治校、“三三制”依法治医、“约法三章”社区治理等经验模式被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在全省都得到了推广。
以褒先罚后为重要手段
推动督查随机化考核常态化
我市建立了把依法治市纳入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和单项目标考核的“双考核”机制,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建设成效作为年终考评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干部奖惩和选拔任用挂钩,推动考核常态化,着力激发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今年以来,已组织领导专访3次、专项督查5次、暗访督查4次,对57个乡镇、21个部门、145个村(社区)、29家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
此外,还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对各地各部门依法治市工作进行评价,对排位倒数第一名的县(区、市)和市级部门“一把手”进行约谈,强力推动工作落实,依法治市工作实现考核有据、督办有力、问责有效。目前,“第三方”评估工作已完成了实地调查评估,完成调查问卷7000份,正加紧开展调查数据录入、汇总、分析工作,为下步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本报记者 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