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达州:历届最大展馆“亮相”农博会 “绿色 富硒”吸眼球

http://www.scol.com.cn  (2015-11-18 14:59:50)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晶城徐洋  

四川在线达州消息(记者 徐洋)2015年11月19日——11月23日,第三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将在成都市新会展中心举行。届时,达州展馆也将分为主体馆与富硒茶叶馆精彩亮相。

历届展馆面积之最 “绿色 富硒”显特点

“本次农博会达州展馆面积达1400㎡,其中达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馆1200㎡,达州富硒茶叶馆200㎡,是近年来,达州参展面积最大、参展规格最高的一次展示展销活动。”达州市农工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达州也是此次全省参展市州中面积第二大的展馆。

据了解,达州展馆主要以突显达州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形象为主,展馆通体绿色,展示了达州农业“绿色、生态、富硒、康养”的健康养生理念。同时,这也达州首次将展馆分为主展馆和茶业馆两部分。

达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馆位于2号馆正门右侧,紧邻凉山馆,占据了显要位置,优势十分明显。展馆设计新颖独特,和往届相比,参展企业更多,参展产品更丰富,展示、展销、洽谈效果更好。展馆精致大气,突显达州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形象;展馆通体绿色,突显了“绿色、生态、富硒、康养”理念,展示了 “中国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乡三都两基地”形象。富硒农产品丰富,达州是全国三大富硒产区之一,农产品富硒特色突出,本届农博会达州共有60余家企业近200余个产品参展;新农村建设有特色,展示了一个洋烈新村沙盘,很吸人眼球;地方民俗文化有特点,达州组织了多个地方民俗文化表演队,很吸引人气。另外,达州还首次将乡村旅游、电商购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农业机械、竹木工艺制品、农村改革、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搬进了展馆。

首次开设茶叶馆 致力打造达州品牌

达州富硒茶叶馆位于5号馆,展馆别致新颖,共有10余家企业近100个产品参展。达州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和四川三大主产茶区之一,是全国无公害富硒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也是四川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川东北优质富硒绿茶区。达州富硒茶叶外形扁平匀直,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嫩,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鲜活,形似山雀之舌,尤以“色绿、香高、回甘、形美”四绝著称。

“达州启动了实施富硒茶产业双百工程,规划至2020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年产价值实现100亿元,综合产值实现200亿元。”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达州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营销体系,规模以上茶叶生产企业20多家,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近200个,年加工能力2万吨。培育了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宣汉县九顶茶叶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先后研制的20多只名茶曾多次获省部级名茶称号。本届农博会达州致力于打造“达州启动实施富硒茶产业双百工程,规划至2020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年产价值实现100亿元,综合产值实现200亿元。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营销体系,规模以上茶叶生产企业20多家,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近200个,年加工能力2万吨。培育了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宣汉县九顶茶叶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先后研制的20多只名茶曾多次获省部级名茶称号。

本届农博会达州致力于打造“巴山雀舌”富硒茶叶品牌,“巴山雀舌”富硒茶叶先后荣获“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所展示茶叶产品品质优良,天然、富硒、生态特点明显。”富硒茶叶品牌,“巴山雀舌”富硒茶叶先后荣获“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

高度重视农博会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达州为何会如此重视农博会?“自从国务院清理了展会活动之后,四川现在仅存绵阳科博会、西博会与农博会。因为西博会两年一届,今年没有举办西博会,所以农博会就成了今年唯一在全省进行达州农业农产品全面展示展销的机会。”除此之外,达州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使得农业农村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达州素有“川东明珠、巴蜀秀壤”之美誉,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农业资源大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农产品产区之一,是全国(省)的商品粮、油料、生猪、肉牛、中药材、茶叶生产基地,相继被认定为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糯稻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生猪生产基地。

近年来,达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农业“四区建设”(即新农村示范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抓手,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增速排名均在全省前列。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农业增加值229.63亿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775元,同比增长10.7%,继续保持高于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增速居全省第8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