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达州消息(记者 徐洋)7月23日,达州市达川区厚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银行账户里多了6440元钱,这是前几天达川区道让乡靳家坪村5组在巴中市开火锅店的何权购买青花椒的钱,目前,专合社账户余额近四万元,且全部为靳家坪村集体经济收入。
对于在靳家坪村当了三十年村支部书记的刘大兴来说,今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村上第一次有了集体收入,“六月底第一笔500元钱拿到手里的时候,感触特别多,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据悉,这笔钱,他将用于下一年青花椒的管护,等过两年村集体有钱了,就可以自己出钱修缮村里入户道路了。
这样的改变来源于,2016年道让乡创新探索出了“农户土地及村集体资金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青花椒产业经营模式。
引进业主还是自己当业主?
19日,记者走在道让乡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长势正好的青花椒树苗。“达川区道让乡青花椒产业27号基地公示牌”上,地址、产业品种、基地面积、负责人等信息一应俱全,在道让,这样的公示牌共有33块,青花椒产业面积合计2000亩。
道让乡位于巴河旁,距离达川城区87公里,开车需一个半小时,系全区最偏远的乡。2016年5月,道让乡迎来了达州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博士生乡党委书记——黄兴国。
经过调研,黄兴国发现,全乡4个贫困村共有贫困户403户1369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长期以来,当地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致使群众增收困难,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日渐增多,常住人口仅有2000余人,且以老人、小孩居多,劳动力缺乏,土地大面积撂荒,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近乎为零。
现实的困难摆在眼前,2018年全乡整体摘帽的任务也迫在眉睫。零产业的现状也让达川区出台的《超常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二十条措施》中,给予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万元和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资金40万“躺着睡大觉”。
偏远山区产业如何发展?“临近的达川九岭乡、巴中平昌的白衣镇青花椒产业发展得很好,临近的重庆江津有规模很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销路不愁。道让与它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均相似,如果能赶上这趟‘顺风车’就好了。”定下产业后,黄兴国找到在重庆江津的青花椒业主,欲引进道让乡发展青花椒产业。“谁知对方一来就想村上先把50万产业扶持资金借出来,他自己只出点土地流转费用。”
先后几位业主想“空手套白狼”的态度,让黄兴国的产业发展蓝图有了新方向:村上有钱,农户有地,与其让业主把大头利益赚走,还不如自己当业主,将大部分利益分给群众,村集体收入也有了保障。
模式好不好收益来说话
2016年8月,道让乡探索了“农户土地及村集体资金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青花椒产业经营模式,并成立合作社负责青花椒的种植、管理和销售。村集体占合作社10%股份、非贫困户和贫困户占合作社90%股份;村集体收益按全部盈余的10%提取,剩余的90%盈余由农户按照在合作社的占股比例进行分配。
产业发展模式制定好了,如何高效实行产生效益也是一道难题。让黄兴国觉得最难的还是如何得到各村支两委干部以及群众的认可。
这样一来,村集体变成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需负责全面管理青花椒产业发展。“人力组织、筹建合作社、全程参与管理……自发展青花椒产业起,我们便将村上社里工作一肩挑,工作量比原来增加了一部以上。”燕子村主任王朝明对此颇有“怨言”,“还是引进业主安逸哟,至少我们落得轻松,啥都不用管。”
改变从实地考察开始。2016年下半年,道让乡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农户代表到重庆江津青花椒基地和交易市场,与农户和业主面对面交流。
“那边的交易市场很多,随便一个小的市场每天都可销售干花椒80万斤。”之前,刘大兴也曾持怀疑态度,“但是不发展产业不行啊,村上没有钱,什么都干不了,群众也没法脱贫增收。”
考察结束了,真实的收入数据打动了“刘大兴们”,以连片、自愿、适合种植青花椒为原则,当年11月,4个贫困村分别种植青花椒200亩。
常年体弱多病的73岁贫困户马朝广家有4亩田、1.1亩地,他拿出1.1亩地并借出产业发展资金1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地是荒起的,钱也是以我的名义借出来的,今后村上还,三年后,我还能每年有一定的收入,多好的事儿。”
2017年4月、11月,道让乡又先后种植了两批青花椒,合计面积达2000亩。
首批种植于2016年11月的800亩青花椒已于今年6月开始投产,四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11.77万元,农户每亩土地增收1083元。
“这还只是初投产,等明年到了盛果期,收益更多。”刘大兴说,今年6月挂果的花椒,颗粒大、味道香麻,还没有上市,1万多斤花椒便被哄抢一空。
如今,黄兴国正在做青花椒第三期种植选址,许多之前未能入股的农户已争先报名。
模式可行 值得推广
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管理部门,达川区委组织部组织一股股长陈卉彤对道让乡的产业发展模式表示认同。“这个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如果引进业主,群众没得话语权,仅有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用。同时,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保障,该模式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探索。”陈卉彤认为,达川属于丘陵地带,地理条件、常住居民、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情况相似,80%的乡镇基础条件是相似的,且全区为贫困村匹配了相同的产业发展资金,这个模式值得在全区进行推广。
2018年5月30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到,我省多数地区为花椒适生区,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扶贫、增加群众收入,并将重点培育优质基地、优化产品加工、促进三产融合等重点任务详尽罗列。
“我们一直是这样在做。”黄兴国对此并不意外,并表示有了省上意见的支持,道让乡的产业发展之路将更有底气。
“道让乡通过组建专合社发展集体经济,由群众出土地,专合社负责统一提供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按农户土地入股分红90%,村集体经济收入10%,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值得学习借鉴。”6月13日,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的关键,长效项目就是抓好青花椒、乌梅、安仁柚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