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衡玬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近日,城坝遗址2024出土文物展在渠县·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开展,包括华夏一统、烟火宕渠两个展区,共展出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91件,讲述了賨人进入川东地区后,融入中原文明的交流和生产生活场景。展出时间持续至2025年农历春节后。
城坝遗址全景。
“华夏一统”展区 呈现賨人逐渐融入华夏文明
在“华夏一统”展区的“賨之国都”板块,展出了賨人使用的青铜器,包括战国时期賨人所使用的青铜剑、戈、矛、钺等兵器,盛酒的器物青铜尊缶,还有巴人特有的乐器钲、编钟和虎钮錞于。“这是目前能够见到最早的賨人使用乐器组合,年代大概在战国中期,距今约2300年。”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主任唐硕介绍。
华夏一统展区。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城坝遗址所在区域迅速被纳入“秦汉帝国”的管辖范围,秦汉王朝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并强力推行“车同文、书同轨、统一度量衡”,将秦汉王朝的制度、思想、技术等推广到现在的川东地区。
青铜器。
在城坝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在古宕渠城中发现的街道和车辙印,与汉代的车辙完全一致,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车同轨”。城坝遗址的津关区发现了大量的竹木简牍,这些简牍见证了秦汉政府对宕渠城的管理与经营,竹木简牍上的文字与秦汉王朝其他区域出土的文字相似,说明“书同文”已经广泛推行。
在“华夏一统”另一个板块“秦汉一统”中,展出了部分秦汉货币,包括五铢钱、直百五铢、大泉五十、货泉、藕心钱等,以及铜镜、陶器器盖、宕渠文字瓦当。唐硕介绍,城坝遗址出土的大量货币证实了秦汉王朝“统一度量衡”的做法,展出的日光镜镜内圈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意思是看见太阳的光芒,就看到了天下的稳定和富足,包含了寄予希望和理想的含义。
“烟火宕渠”展区 再现汉朝生活场景
烟火宕渠展区模拟了汉朝市民的居住和生活情况。展示了汉朝时期市民的院落构成,有放置在水井旁的瓮、盆、桶等水器;有放置各类粮食的陶仓,放置“鱼酱”“醯”的罐以及放置酒的壶;有家畜类用器,如陶鸡;厨房类用器,如陶灶、陶钵、陶釜、陶甑等,生动展现了当时宕渠人民的生活场景。
烟火宕渠展区。
唐硕介绍,城坝遗址郭家台区域发现了一座城址,城内出土的“宕渠瓦当”证明该城址就是两汉时期的“宕渠县”县城。同时在城坝遗址二级阶地的北部,发现了国内仅存的“津关”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城址和津关内均发现有大量的建筑基址,完整呈现了汉代的院落形态。
陶制仓廪用器。
在汉代,人们居住在一个大型的院落之中,院落由几个房间和一个高台建筑构成,每个房间的功能不一样。
汉朝市民生活场景。
在当时,高台建筑为院落主人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一般前面工作、宴会,后面起居。城坝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简牍、研磨器等,能够反映当时古人批阅和阅读简牍文件、书写的场景,陶案、陶耳杯、陶壶、抚琴俑等也能够反映出夫妇举案齐眉的饮食起居。
陶制水器。
据了解,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渠江东岸城坝村,渠江在此形成了一个山前平坝,这里是东周巴人分支賨人(板楯蛮)的主要聚居地。
陶制厨房用器。
城坝遗址是巴文化核心大遗址,也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自战国中晚期至魏晋,800年间屡为州、郡、县治所在地,实证了川东地区自先秦以来融入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进程,是“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重要节点。2006年,该遗址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渠县历史博物馆、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利用中心等单位对这里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
(渠县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供图)
陶制家畜类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