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渠县高硐村来了个王书记

www.scol.com.cn  (2017-12-20 09:29:34)  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编辑:陈娇王建春  

达州渠县李馥乡高硐村辖9个村民小组,838户3159人。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各类矛盾纠纷突出,该村既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上访村”、“告状村”,也是省定建卡贫困村。

2015年4月,渠县烟草专卖局内管科科长王海波被选派到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多的时间,他用自己的真情投入和辛勤付出,帮助高硐村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用心赢得民心

初到高硐村,面对这个遍地荒山荒坡,无支柱产业、无骨干项目、无经济来源的贫困村,王海波感到“压力山大”。

但责任就在肩上,经过认真梳理和深入思考,王海波决定将摸实情、正风气放在首位,为后期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一摞厚实的民情日记本记录了王海波的帮扶足迹,驻村初期,他用大量的时间,走遍全村每家每户,认真倾听民情民意,重点对干部不作为、村务不公开、办事不公正等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分析写上原因和整改打算……无论大事小事,还是疑难杂事,王海波都把它写到本上,记在心里。

扶贫工作涉及利益面广,抓村干部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王海波以基层党建为抓手,认真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抓建章立制,抓村务公开,一名组长因工作优亲厚友被撤职;10余户村民不符合低保、五保户政策标准被取消;老上访户近8年的遗留问题被解决。

“乱象”虽然得到有效治理,然而,更大的难题却摆在了王海波的面前:在申报贫困户时,个别村组干部打起“小算盘”,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将自己上报为贫困户。王海波向村干部反复宣讲扶贫政策,要求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通过精准识别,全村有2名组长、49户村民因不符合标准被取消,166户563人被定为建档贫困户。

以心交心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一系列公开透明的举措,让村民看到了这位“第一书记”的公心、耐心和诚心,打开了村组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心锁”。

用情服务群众

一架钢丝床、一把木凳、一张木桌,桌上摆满了帮扶文件和资料,旁边还放着一件方便面和一件矿泉水,这就是王海波驻村寝室的全部家当。

“我每天就抓两件事,一件是为村民解难事,另一件是帮贫困户办实事。”王海波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

“村民需办什么事尽管动嘴,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跑腿。”王海波刚驻村时如此向村民们表白。

贫困户王甫洲养鸭面临技术难题,他主动上门帮助解难,数次到县、乡畜牧部门请专家帮忙,不仅免费提供技术培训,还为王仁洪家送去60余只良种鸡苗。李德洪是王海波的结对帮扶户,他家有4口人,为了解决零就业的收入,王海波介绍其女儿到县物流中转站务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李德洪说“全家今年脱贫没得问题,是王书记帮助了我”。

“王书记驻村以来,什么事都是亲历亲为。”村支书江训林说,就在忙于精准识别的那段时间,王书记的妻子二胎分娩也只请了一天假。

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和王海波的心贴得更近了。“王书记没架子,办事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我们老百姓都很信任他。”村民黄兴英道出了她的心里话。

用力脱贫致富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致富最关键;这也好,那也好,共同富裕才算好。王海波深知,要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必须走出一条村民共同富裕之路。

自从驻村后,他协调花椒基地与80余名贫困人口签订务工协议,使该群体当年人均年增收4800元左右;积极牵线搭桥,为全村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1190.5万元、烟草行业捐赠36.8万元,发动社会群体和村民集资22.5万元,全部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上,争取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打造高硐新村聚居点。

目前,高硐村已硬化村内道路28公里,新建便民桥一座,有效改善村庄交通环境;修建垃圾池6处,设置环境管理员,改善了村内环境卫生;整修了1-3社水渠4000米、新建集中供水点两处、治理山坪塘3处、打井18口,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建成村级卫生室、广播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村民活动室,村级示范幼儿园。种植棺溪蜜柚20225株,流转土地1314亩用于花椒基地建设,种植果木400余亩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油菜种植面积1000亩。高硐村在2016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王海波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组织的高度认可,所在的高硐村党支部被达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王海波也受到了省脱领办和市扶贫移民局的通报表扬,并被县委组织部评选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连续两年被达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文/王建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