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10月下旬,新一期“宜美融治·共享方舟”活动将要举行。作为达州市达川区2025年启动的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融合项目,它整合了法律、医疗、就业等资源下沉基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在乡镇逢场天举办,人流量集中的时候。”达川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负责人何海涛表示,活动当天他们一般五六点钟起床,早晨7点30分左右已经在场镇上就位,接受群众咨询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项服务资源下沉的活动,已在石桥镇、百节镇、管村镇、南岳镇等多个乡镇进行,按计划要实现达川区乡镇全覆盖。其中,在法律服务板块,要解决乡村地区专业法律人才稀缺,群众遇纠纷常面临“咨询难、维权难”,传统普法宣传与群众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达川区通过“整合区级优势资源,下沉乡村服务”来破解城乡法律服务落差,探索资源整合、服务前移的普惠型法治实践路径。
打造移动式法律服务平台
为有效破解基层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群众获取不便的难题,达川区司法行政系统依托“宜美融治·共享方舟”活动载体,系统整合律师、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专业力量,打造“宜美融治·共享方舟”法治惠民巡回服务品牌,用“方舟”将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多元法律服务“载”到乡村街巷、田间地头,优质法治服务直达群众“家门口”。
何海涛说,活动前通过短视频、海报等多渠道预热,提升“宜美融治·共享方舟”活动即将走进乡镇的知晓率。活动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普法形式的创新与吸引力,融合文艺演出、有奖竞答、发放宣传品等,普及《民法典》、反诈防骗、民间借贷、土地承包、依法维权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普法亲和力、实效性。

法律服务下沉的核心功能在于“三诊融合”。
首先是组织优秀律师“坐诊”,面对面解答法律咨询,针对个案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有效降低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寻求法律帮助的经济压力与心理门槛。
其次是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接诊”,由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引导群众优先通过非诉方式解纷维权,对调解意向即时登记,协调当地调委会无缝对接、及时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和基层。
再次是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同步“驻诊”,详解政策信息,对初步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预登记,通过简化流程、优化服务,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援助。

通过“三诊融合”,成功构建起集“精准化普法宣传、专业化法律咨询、高效化矛盾调解、便捷化法援申请”四大核心服务于一体、响应迅速、功能完备的“一站式”移动法治服务矩阵,实现了法律服务资源的下沉、前移和高效供给。
自今年3月活动启动以来,活动中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20余人次,现场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7件,现场预受理法律援助申请26件,提供上门办理服务8件。
精准对接基层法治需求
据统计,法治惠民行动识别出群众的法律需求高度集中于婚姻家庭、民间借贷、诉讼时效、劳动争议、土地问题等领域。为此,达川区司法局迅速响应,畅通法律服务“直通车”。
首要举措是调整普法工作重心,针对性平衡供给与需求的“温差”,确保内容契合群众最迫切、最高频的需求点。面对农村纠纷向土地流转、婚姻家庭、侵权纠纷、经济合同纠纷等复杂新型矛盾转化的趋势,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础上,创新构建并全面推行人民调解“五三”机制,推动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

法律援助方面,达川区大力推行流程简化与服务优化,实现申请人“零等待”和“最多跑一次”,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打造“一站通办”模式,保障困难群体权益无死角。同时通过庭审旁听、集体讨论、征询意见、质量评估、电话回访等方式,督促承办人员认真履职,严格把关案件质量,实施全过程监管。
据统计,2025年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共396件,其中民事案件114件,刑事案件282件,实现了应援尽援,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审批时间缩短到当日;公证服务秉持“廉洁、务实、专业、高效”宗旨,强化信息化建设和模式创新,并运用“互联网+公证”,提供网上预约、远程视频办理。
此外,达川区专设“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上门服务,实行证明材料清单容缺受理、缩短出证时限等措施,显著节省群众办证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升服务可及性与满意度。
构建闭环式服务管理机制
达川区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杰林说,法治惠民行动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核心驱动力在于行动,达川区通过建立“需求采集一问题研判一服务落地”的闭环机制,确保法治服务精准对接基层所需。
资源下沉方面,深度延展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紧密结合群众高频咨询热点和生产生活常用法律知识,系统化、针对性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通过定制培训,锻造乡村“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法治骨干队伍,激发其在普法宣传、引导服务供给、化解矛盾、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效能,激活乡村法治“神经末梢”。
创新采用“乡镇自主选聘”与“区级统筹指派”专业律师、司法所骨干相结合的双轨并行模式,科学配置资源,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显著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和效率;服务触角向外延伸,法治宣传深入村(社区)、居民小区和企业(园区)一线,提升村(居)民法治意识和企业员工维权能力。

结合民法典“三个一百”宣讲,组织法律顾问进企业(园区),围绕民法典、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开展专题法治讲座,提升企业依法治企能力和员工依法办事素养。

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园区)行动,将“法律服务直通车”开到企业(园区)“家门口”,系统排查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投融资等环节风险隐患,出具精准“体检报告”和防范建议,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规范经营,为达川区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达川区司法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