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师德先进个人” 罗贤文:将“学识、仁爱、言行、担当”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

2025-09-27 18:18: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代强

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杨正波

近日,《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评价考核办法》和《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开始实施,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9月26日,达州市高级中学江湾城校区教师罗贤文就推动新规落地见效,从“学识”“仁爱”“言行”“担当”四个层面展开解读,并结合理论内涵明确具体实践方向。

罗贤文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两部法规,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仁爱笃行、学识扎实、担当有为”为核心导向,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师德精神,又赋予师德师风建设时代新内涵,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履行育人使命提供清晰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达州市高级中学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

以学识筑基:筑牢师德认知根基

“师德新规明确‘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养培育’,核心在于师德并非脱离学识的抽象道德概念,而是以深厚知识储备为支撑、以正确价值认知为内核的职业素养集合体。”罗贤文介绍,从教育理论看,“学高为师”是教师职业本质特征,思想政治素质决定教育方向,确保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与民族复兴;人文素养承载文化传承功能,助力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理解人类文明、塑造健全人格。在他的语文教学中,用实践赋能让爱国情怀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学生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比如,将《离骚》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舞台表演形式;或结合《满江红》词句设计武术动作编排,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推动学生将知识学习转化为价值践行,避免理论空洞化。

达州市高级中学江湾城校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场景。

以仁爱为核心:回归教育育人本质

“师德新规提出‘关心爱护学生身心健康’,契合‘教育即唤醒’本质规律,从情感维度明确师德建设核心要求。”罗贤文认为,教育本质是师生心灵深度互动,“仁爱”是连接师生情感、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纽带。从教育伦理分析,“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根本价值取向,教师仁爱需兼顾学业关注与个体差异尊重、成长困惑理解、情感需求回应,跳出“管理者”定位形成主动教育自觉。

他在对学生的人生引领中,播种宽厚与善良。比如,围绕“精准化关爱、温情化互动”,落实两大机制:一是建立“个性化关爱沟通机制”,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实行“每日10分钟谈心制”,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强化家校联动,确保关怀全覆盖;二是搭建“班级心理关怀平台”,通过“15分钟心理小课堂”传授实用技能,设“情绪树洞”信箱匿名解困惑,兼顾隐私保护与班级温暖氛围营造。

以言行立范:强化师德示范效应

目前,已经实施的全省教师师德新规要求“维护教师职业形象,言行雅正”,从行为维度构建师德实践标准,凸显教师“言传身教”职业特殊性。罗贤文介绍,教师言行是比教材更直观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作用。“身正为范”并非要求教师成为刻板“道德符号”,而是倡导以专业严谨的职业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树立鲜活榜样,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教育实践,使“言行雅正”从抽象规则转化为学生可模仿的具体行为。

他认为,紧扣“规范言行、双向促建”,教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完善“言行规范与评价机制”,制定教师言行清单,杜绝否定性语言,引入学生反馈并纳入师德考核,倒逼言行标准化;二是开展“师生共同成长”活动,教师分享成长经历树榜样,邀请学生监督教师日常行为,形成师生互促、言行共进的良好氛围。

以担当铸魂:彰显师德时代价值

对于师德新规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使命维度赋予师德建设时代内涵,将教师职业追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他认为,新时代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有担当的人”,教师需跳出“唯分数论”局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共生关系、树立“做中国脊梁”的远大志向,同时通过长期成长关怀,助力学生直面挫折、涵养积极心态。

师德建设应该立足“厚植担当精神、护航成长全程”,推进两项行动:一是开展“时代担当主题教育”,结合时代主题邀榜样进校园,组织学生制“担当手册”、评“担当之星”,让担当精神具象化、常态化;二是融入“挫折教育与成长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失利、树立“挫折即成长”认知,设“成长树洞”记录册给予鼓励,培养直面困难、勇于担当的品格。

推动师德新规落地见效,需始终以理论为指引、以实践为支撑,将“学识、仁爱、言行、担当”的要求转化为教学具体行动,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大任的有为学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