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华 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张海波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
2025年暑期,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3支校级实践团队,分赴凉山州昭觉县、宣汉县三墩乡、巴中市化城镇,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该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将思政教育、专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书写新时代职教青年的责任担当。
精准对接送去温暖服务
7月3日至6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习声绕凉”民族学生乡音宣讲团一行23名师生,追寻领袖足迹,践行使命担当,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深入农户,围坐火塘,用彝语和汉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双语”宣讲,用方言将党的惠民政策娓娓道来,用家常话把党的创新理论通俗易懂讲出来,引导青年学子在深学笃行中感悟思想伟力,挺膺青春之姿,用实际行动在巴蜀大地书写青春担当。
为了让“三下乡”取得实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统筹谋划,以“专业+思政”双轮驱动,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际需求,设计“宣讲+服务+赋能”三维实践体系。
“习声绕凉”宣讲团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护理、师范专业,定制“双语宣讲+健康服务+文艺汇演”组合方案,确保活动“接地气、有实效”。类似地,“推普兴乡·语润梨树”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一行19人,深入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开展系列服务,赋能产业与文化振兴。团队针对当地辣椒、中药材产业销售痛点,设计“产业推普+电商实训”课程,助力语言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在巴中市化成镇宋家碥村,“医行巴山”团队充分利用两天时间,化身“房屋医生”美化人居环境、设立健康驿站等,发挥专业所长,为当地村民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与温暖。
专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次“三下乡”活动的出发点。为此,学校立足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靶向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形成“一团队一品牌”服务模式。
在健康护民生领域,现代护理学院师生在三河村筛查高血压、白内障等地方高发病,发放《健康建议卡》,彝族学生用“顺口溜”教学急救技能,有村民不禁感慨:“大学生教得明白,我学会了救人的本事!”
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智能制造学院在巴中宋家碥村设立“家电诊所”,开展电器维修活动;智能建造学院无人机测绘数据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实现了科技助农。村干部点赞:“技术送上门,解决了大问题!”
在凝聚文化合力方面,“三下乡”团队策划了“推普乡村大舞台”,与村民同台献艺,增进情谊,传承“摆手舞”等非遗;指导村民运用手机拍摄、剪辑技巧,用普通话录制“我为家乡代言”短视频,助力“土特产”声动全国。
实践育人淬炼青春本色
近日,“推普兴乡·语润梨树”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精心打造“雏鹰计划”儿童推普营。通过儿歌朗诵、绘本阅读、故事分享、情景剧等丰富形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一名5岁土家族女孩从害羞到用普通话自信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并立志“学好普通话,长大当老师”,成为活动生动注脚。
推动“三下乡”变“常下乡”,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民族团结、创新创业相结合,强化育人成效。
在梨树村,聚焦当地“辣椒+中药材”特色产业,团队首先进行了专项调研。针对农户在农产品销售和技术交流中因普通话不流利面临障碍这一痛点,团队迅速开设“产业推普培训班”,将普通话训练与中药材、辣椒种植技术指导,以及电商直播话术辅导紧密结合,通过情景模拟提升村民沟通与致富能力。
在三河村,沿着领袖的足迹进行沉浸式学习,师生们亲眼目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山乡巨变,深刻感悟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
在梁大湾村,实践团参观了当地石刻标语、老虎洞等红色遗迹及文化礼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悟乡村振兴脉搏,与村民共同聆听“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的事迹,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一辈的坚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从大凉山腹地到秦巴山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服务回应乡村所需。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把社会实践作为培养新时代职教人才的重要抓手,引导青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成才。”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