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符艳 王小刚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不用跑回户籍地农村就能办,太方便了。”5月7日,宣汉县蒲江街道周桥社区,居民陈善国办理完高龄津贴,对“社区通办”服务赞不绝口。
宣汉县把40个便民服务事项延伸至社区、乡村,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发放、临时救助等便民事项在居住地就能办理。
这是宣汉县推出的“社区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户籍群众迁移到城镇居住,但大部分便民服务事项仍需回户籍地办理,群众办事“多头跑、往返跑”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当地着力满足群众办事就近办需求,解决异地办事难题,将40个便民服务事项在县城和中心场城镇社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服务事项做加法,社区通办解民忧
走进宣汉县蒲江街道华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见门口摆放着一块展板,上面列举着宣汉县便民服务事项“社区通办”清单,一旁的大屏幕上还在滚动播放着“社区通办”流程、业务联系人等内容。
4月24日,户籍地在宣汉县君塘镇的市民王应梅来到这里办理社保生存认证,在社区通办专员曾东梅的协助下,不到5分钟就办理完成。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等特殊居民,我们还提供上门帮办、延伸包办、随时代办等服务。”曾东梅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上门帮助户籍地非华融社区的一名居民办理了残疾证。
去年以来,宣汉在政务服务上做“加法”,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供给,创新推出“社区通办”服务模式,集中梳理下放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住院费用报销等37项便民服务高频事项至县城15个城市社区,制定形成“社区通办”事项清单。
宣汉县行政审批局局长廖琴说,在去年试点基础上,“社区通办”事项实施扩面增效行动,新增3个事项,把通办地从县城拓展南坝镇、普光镇、土黄镇、胡家镇4个中心场镇,共有22个城镇社区开展“社区通办”服务。
办事流程做减法,服务提效缩减时间
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即时办结;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备案,线下即时办结、线上2个工作日;残疾人托养服务申请,15个工作日……在宣汉县政务服务事项“社区通办”清单上,每一项业务都标明了完结所需时间。
近日,家住蒲江街道的彭先生来到了宝寺社区办理了住院费用报销业务,仅仅5天就完成了全部流程,“比上次少提交了2个材料,办结时限也比以前减少了10天。”
宣汉县聚焦提升服务事项办事效率,对办事环节、材料、时限等做“减法”,逐项明确“通办”运转全流程,精简办事环节,重构审批流程,压减办理时限。
据统计,宣汉县组织医保、民政、残联等部门开展办事流程再造,简化16个便民服务项目48项办理流程,完成37个城镇社区专网延伸、账号匹配和权限赋予,实现群众办事平均申报材料减少47%、办理环节减少50%,办结效率提高60%。
同时,该县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性告知、AB双岗等服务制度,推行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工作模式,打破窗口壁垒,加强协调配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服务保障增效,用心用情惠民生
4月28日,一场政务服务“社区通办”业务培训会在宣汉县委党校进行,100余人线下参加本次培训,全县37个乡镇(街道)同时开办分会场。
“这次培训内容非常实用,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平时和群众打交道多,要想最大程度地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就需要不断精进业务。”培训会结束后,龙潭社区多名工作人员直言收获满满。
为提升“社区通办”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快推进服务向前移、向下沉,宣汉县统筹办事资源、建强办事队伍,强化服务保障,用心用情服务好群众。
宣汉县将“社区通办”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推进,组织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梳理办事系统、流程、材料等办理要素,印制《“社区通办”工作手册》,累计组织800余名“社区通办”专员进行专题培训,努力打造了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服务高效”的“社区通办”队伍。
此外,宣汉县优选24名主管部门业务骨干担任“社区通办”联系指导员,对“通办”专员进行一对一答疑、手把手指导,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水平。(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