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杨正波
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即将来临。达州市教育局、四川日报达州全媒体中心推出“迎接中高考·心理调适指南”系列策划,为备战中高考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缓冲机制。
达州市通川区八中学生互助学习。
初三和高三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一年,无数正在备战中高考的学生为心中理想的学校在奋力拼搏。然而,有一种看似努力实则无效的现象—“假努力”,正悄然在学生中蔓延。4月28日,达州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杨英、孔祥敏为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讲解了如何认清“假努力”的真面目,并提出调整学习策略。
什么是“假努力”?杨英、孔祥敏给出一个案例。小峰是达州某中学一名高中年级学生,成绩虽然不是名列前茅却绝对是一个中等生,不管是老师眼中还是父母眼中,学习从来不用操心。
达州市通川区八中学生正在听课。
每天早上,他打开语文课本,开始大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得能让隔壁房间的父母都觉得他充满斗志。不过,他读课文时就是机械性张张嘴,虽然有朗朗读书声,但是那些文字并没有进入他的心里。
“该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缺乏专注’。”孔祥敏介绍,“脑懒”型学习者,通常表现出不“琢磨”、不“走心”,机械地记笔记、刷题、背诵,缺乏深度思考。长期如此,会形成“一听就会、一考就废”的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家长仅关注表面努力,教师单向讲授式教学等。
此外,“假努力”还表现:无明确目标,盲目乱撞。比如有的学生每天努力学习,他们不明白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还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以为只要反复背诵就能掌握知识。事实上是背得快忘得也快,还无法灵活运用。比如背历史事件,只记住了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却不理解背后的原因、意义,换个题目就傻眼了。还有不少人喜欢盲目刷题,信奉“量变引起质变”,一摞习题册刷下去,却不总结错题根源,下次遇到类似题目依然做错。
如何摆脱“假努力”?达州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杨英介绍,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整,设定学习的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如将大目标拆解为月、周、日计划,并根据完成情况动态调整。
培养深度思维,拒绝浅层学习。通过做题检验知识盲区,对未理解内容标记并主动请教,确保短期消化而非堆积问题。建立学科内外的逻辑关联(如历史事件与地理背景结合),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不迷信“早起熬夜”“刷题时长”等表面指标,根据个人精力周期安排高效学习时段,避免因模仿他人节奏导致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