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达州当今的标志性建筑,毫无疑问是坐落在凤凰山之巅的凤凰楼。而过去堪称达城地标的,当属曾经伫立在文华街的天主教堂。
这座教堂于1901年动工建设,1911年落成,耗资1万两白银。教堂和附属房屋占地五亩,教堂内使用面积约1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人活动。教堂左侧是一个四合院的住房,住房旁边是一个正方形大花园,教堂右侧是教会办的崇德小学。据当地人回忆,整个教堂装饰华丽,颇具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
据84岁的通川区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名誉主任康崇光介绍,天主教堂建成后,被誉为全国一流教堂,也是当时达城内唯一一座西式建筑,经历了三个法国传教士。1933年,红军第三十军政治部和第九军军部就设在这个教堂里,指挥宣达战役。
教堂前建有钟楼,共有八层,高约40米,登上可俯瞰全城。因缺乏避雷装置,在上世纪30年代曾遭雷击,震烂了顶端的十字架。为了安全,便减去了顶上两层楼,把尖顶改成圆顶。钟楼每天准点报时,钟声悠扬,附近郊区都能听见。
抗日战争时期,为防轰炸,将教堂钟声改为防空警报。日本飞机对其报警恨之入骨,三次想炸毁都未能得逞。达城老人贾之惠清楚地记得:1940年农历7月18日早晨,天主堂钟楼发出防空警报,十点左右,九架日本飞机轰炸达城,城墙东北角(现通川区中医院附近)被炸毁二三十米长,民房被炸被烧数十家。为便于城内居民疏散,东城墙祖师楼右侧(今通川区中医院前面)开出了一小门,取名小东门,该地名沿用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天主教堂因一角发生坍塌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