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多少钱一台?”没听完讲解员介绍农机性能,杨智宏冲出围拢的人群,赶到前台询问农机价格。
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展示的农机。袁城霖 摄
30岁的杨智宏,父母都是达川区堡子镇的农民。他的成长亲历了靠人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询问价格后,他给父亲发去了定位,告诉父亲可与乡亲们到这里选购农机,干活轻松一点。
杨智宏给父亲发去的定位,是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作为丘区农业大县,去年以来达川区倾力建设该园区,园区针对性研发制造满足本地、全省、乃至全国丘区地形的各类农业机械,包含耕、种、管、收、储、运全过程。
达川区劳模工匠助力丘区农机产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座谈会。袁城霖 摄
11月13日,达州市达川区总工会组织“劳模工匠助力丘区农机产业及农业高质量发展观摩交流会”,杨智宏等45名劳模走进该园区参观。他们中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在为丘区农机叫好之余,抱着丘区农机走进千家万户的期待,劳模们结合多年干农活或指导农业生产的经历,对丘区农机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技术冲关
要便于维修、轻便和满足特定生产场景需求
“农机是好,但开进地里是个问题。”杨智宏说,最近几年,家乡在使用旋耕机,无奈一些生产道路狭窄甚至无路,拖、拉、拽、抬等多种方式用尽,才能把农机送进地里,“如果农机的块头能小点,会省很多事。”
劳模参观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达川区总工会供图
来自电力领域的劳模杨开祥也建议“农机最好能轻便一些”。工作生活中,杨开祥接触了不少农业专业合作社,他发现干农活的劳动者基本在50岁以上,然而农机至少有200多斤重,搬运不易。
解决农机好用不好运的问题,从业30年的达川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梅国富提出了一种解题思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机研发人员与农田建设者碰面,到地里察看,“定制式”生产农机和修建生产便道,完成“以地适机、以机适地”。
67岁的达川区百节镇魁字岩农村社区离任党支部书记黄维安,关注的重点是农机要便于维修,特别是各类农机的易损零部件规格统一,能通用,方便拆装。
黄维安期盼能量身定制一款适用的苎麻打剥机。“苎麻价格又涨了,但麻农手工打麻产量跟不上,干着急。”黄维安坦言,若有高效打剥机,苎麻年亩产量可以提高40%-50%,从年产三季苎麻变为年产四季。
满足特定场景生产需求,是众多与会劳模建言的焦点。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曾统计,一些薄弱环节农机研发亟待突破,比如玉米机播率机收率和马铃薯机播率均不足10%。
从事农业生产指导近40年的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职工何渠华,建议要到农村摸清各类地形、各类作物生产需求和产业特点,根据具体生产场景,针对性研发适用性、实用性更强的农机,比如大白菜收割机等。
“适用性”一词被劳模们反复提及,在他们看来,农机能解决农民生产的各类现实“痛点”,是农机扩大销售市场的基础,也就完成了走进千家万户的前半段路程。
推广冲关
发展“共享农机”模式和农机社会化服务
与会劳模认为,农机走进千家万户的后半段路程,是要做好推广应用。价格,成为“拦路虎”。
8月在达川区举行的川渝丘陵山区农机操作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达川区总工会供图
“一台农机动辄好几万元,甚至10多万元,农民听到价格就给吓住了。”杨开祥说,使用农机能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长期来看是算得过的经济账,但对小农户来说,必须要掂量掂量钱包。
“农民来了不光能看、能摸、听讲解,最好能够体验现代农机的便利和高效,帮他们下定决心购买。”何渠华建议,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应设置体验中心,在室内应用VR技术感受农机,在园区附近划一片实操场地,让农民驾驶农机开上一圈。
如何根本性解决购置成本高?除了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杨开祥建议,可以探索以村集体或者以生产基地为单位,设立“农机共享联合体”,采取集体出资或众筹的方式购买农机,由联合体统筹使用农机,农民可借、可租,如此达到农民以较小成本使用农机的效果。
“要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三农”30年,梅国富深感农村面临劳动力短缺甚至“断代”的危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农机’紧密结合,用农机把更多土地种起来。”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丘区农机推广应用,达川区正谋划发展“共享农机”,首先选取部分村(社区)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