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税务助力川陕红色革命老区 旧貌换新颜

2021-01-15 16:26:20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编辑:陈娇

杨述伟 达州频道 徐洋

“我是老谭,达州市税务局的一名退休职工。2015年,达州市税务系统开始向联系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用镜头记录他们在扶贫路上的艰辛与喜悦,也记录下了这些贫困村五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谭守庚在达州税务纪实片《老谭的税务扶贫影像志》中介绍道。

第一书记陆绵军

驻村扶助结穷亲

“老陆,最开始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城里来的税务干部啥都不懂,结果现在给花椒施肥、修枝、嫁接、打药,比我们还懂。”达州市开江县梅家乡交易山村村民陈业英逢人便说。

老陆叫陆绵军,是开江县税务局一名职工,今年58岁,从2015年5月开始,就一直担任交易山村第一书记,到现在已经五年多了。五年来,他在农村不仅学会了烧火做饭,还掌握了很多农业科技知识,学会了花椒种植技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像陆绵军一样的驻村干部,达州税务还有很多,他们把扶贫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自己锻造成了村民们真正需要的人。达州市宣汉县桃花镇三溪村党支部书记雷波感触地说:“三溪村的巨变,离不开达州市税务局94名干部职工的结对帮扶,他们巴心巴肠扶穷亲,每个月雷打不动进村入户,嘘寒问暖。”

2020年,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达州税务驻村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不离一线、不推一事、不避一难,“战疫”不停火,“战贫”再冲锋,做到了“战疫”“战贫”两不误,防疫脱贫两促进。

2020年2月3日,在家中办公的达州市达川区驻村第一书记刘海军接到了到村上开展疫情防控的通知,他立即收拾行李,赶到了村上。到村检查发现,一些村民没有佩戴口罩,问其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买不到口罩。于是,刘海军就与村组干部商量,找来纱布、保鲜膜等材料,连续几晚赶制了1000多个口罩,消毒晾干之后免费发给村民。一位孤身在家的贫困户动情地说:“疫情发生后,我儿子没能赶回来过年,我一个人在家里,也没有地方买口罩,门都不敢出;有了你们发的‘土口罩’,挡一点少一点,我放心多了。”

第一书记刘海军自制土口罩

为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达州市税务局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兴村、产业强村、创业富村、文化靓村”的帮扶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推行“党建引领+支部联建+驻村帮扶+结对互助”的工作模式,建立了支部联建、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统筹推动落实帮扶目标。五年来,达州税务共选派58名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抽调182名精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系统2500余名干部职工人人参与,汇聚成了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5人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书记、12人被表彰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产业扶持断穷根

“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创新培育手段?位于秦巴山区的达州市税务局瞄准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联合金融机构,率先在全国推出‘税农贷’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撬动扶贫产业发展。”这是《四川新闻》2017年11月13日的一则报道。

宣汉县舜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就是首批受益者。他拿到30万元“税农贷”贷款后,对土地进行整理和购买新苗,在村上雇了十几个贫困户,让贫困户在基地打工,带动他们增收脱贫。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康润良也算了笔账,在基地打工,一年能挣到15000左右,加土地流转费用户平2000元左右,到年底他就可以脱贫了。

涉农公司正办理“税农贷”

达州是农业大市,全市像这样的涉农企业有4876户,是扶贫战线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达州税务通过税收政策扶贫,破解了“农字号”企业融资难难题,开创了纳税信用延伸到扶贫领域的先河,开启了金融创新支持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当年,达州农商银行共向17户涉农企业发放“税农贷”5300万元,惠及900多户贫困户和 311个贫困村。目前,全市66.4万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州市税务局在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税收政策作用和脱贫帮扶村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发展,打好特色产业扶贫牌,带动本地村民脱贫奔康,以特色优势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八月的阳光热情地倾泻在巴渠大地上,达州渠县安北乡南山村柠檬基地里,一颗颗柠檬挂满枝头,以前的南山村彻底变了样。

改变,源于这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2014年年底,达州市税务局结对帮扶南山村。该局因地制宜,结合南山村自然条件,决定帮助该村发展柠檬产业。随后,该局积极牵头组织当地乡村干部前往重庆市潼南区参观柠檬产业基地,引荐重庆籍致富带头人江基友在南山村成立达州市江绿果农业有限公司,在南山村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三资入股分红+按劳获酬强技”的贫困户增收模式,成功流转2268亩土地用于发展柠檬产业。同时,借柠檬树间隙,发展柠檬生态黑鸡等林下养殖,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充实集体经济,按期按股按效益分红。自2017年来,合作社优先安排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100余人次田间务农和帮助生产,累计发放工资18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从0增加到27万余元。

年已70的陈选是南山村5社贫困户,负责合作社柠檬鸡代养任务。他尝到产业脱贫的甜头:“南山村的产业扶贫,种下的是酸柠檬,让我们过上的是甜日子。从前我和老伴的日子不好过,现在我们是越过越红火了。”

如今的南山村,从几年前的贫困村蜕变成了脱贫致富产业村,一颗颗小小的“酸柠檬”,为贫困群众带来了致富的“甜日子”。

南山村郁郁葱葱的柠檬产业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渠县双凤村,税务干部帮助挖掘村上祖传泥巴蛋手艺,引入高科技化手段,筹集资金建立双凤村食品加工厂,把群众富余的土鸡蛋、鸭蛋加工成泥笆蛋,并形成了“賨前味·情满村”的特色品牌,“泥笆蛋”产品注册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荣获“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授权。

清明时节的万源,八台披新绿,雀舌发新芽。“请喝那个一杯哟巴山茶,巴山那个新茶哟喷喷香”嘹亮的采茶歌在20万亩交错纵横的大大小小茶园上空遥相呼应。税务局25名党员干部一字排开,帮助茶农采摘鲜叶。一片感恩叶,脱贫奔小康。万源市税务局助力当地政府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2.55万亩,惠及贫困村20个,撬动社会资本1.78亿元,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直接收益近2300余万元,辅射带动8600户贫困户260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

其实,无论是南山村的“种下酸柠檬,过上甜日子”,还是双凤村“賨前泥笆蛋,致富金元宝”,抑或是万源三清庙村的“万源富硒茶,青山变金山”……在发展特色产业路上,在助力精准脱贫事上,达州税务人“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誓用产业断穷根。

税务干部采茶忙

文化帮扶建新村

2020年10月29日,中国税务公益助学活动来到了达州市税务局扶贫村宣汉县桃花镇刘家沟三岔小学。

说起三岔小学,村民王小波至今难忘。他说:“学校自改建以来,一直没有旗杆,也没有升过国旗,是税务局解决了旗杆问题,让孩子们圆了升旗梦。”在2019年国庆节来临之际,达州税务干部职工代表和小学全体师生齐聚学校操场,排列整齐,精神抖擞,怀着自豪的心情,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齐唱响《义勇军进行曲》,以庄严的升旗仪式抒发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

“2015年以来,达州市税务局主动捐资,并协调各单位捐资助学70多万元,近百名学生受益。我们先后建成了山村第一个多媒体教学中心和图书室,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和校园环境。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寒门子弟穿起新校服,用上新课桌,吃上营养餐,走出大山,完成自己的学业和梦想。”达州市税务局局长张盛在公益助学活动现场坚定表示。

“这几年,我跑了30个我们达州税务系统的帮扶村,拍了不下10万张照片,亲眼见证了一个个贫困村顺利摘帽,村容村貌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谭守庚翻着他那本画册说。

七山一水两分田,出门爬坡路又悬。这是国贫县宣汉县桃花镇三溪村过去的真实写照,这里自古就是桃花贡米的主产区,但由于道路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农民靠天吃饭,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足。在达州市税务局的帮扶下,如今的三溪村,异地搬迁的楼房排连排,村社道路平坦宽阔户连户,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农村阵地坚固美观,党建活动室、农民夜校室、村民图书室、村民卫生室一应俱全,自来水干净清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三溪村的变化只是达州税务帮扶的30个贫困村中一个缩影。五年来,达州市税务系统共联系贫困村30个,帮扶项目50多个,投入扶贫资金500多万元,涵盖全市8个县(市、区),帮扶贫困户4215户,帮扶贫困人口13231人。目前,帮扶村已全部顺利摘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