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税务︱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精准脱贫

2020-05-14 17:21:48来源:四川在线-达州频道编辑:陈娇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达州市税务局在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税收政策作用和脱贫帮扶村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发展,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带动本地村民脱贫奔康,以特色优势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种下酸柠檬 过上甜日子

王江夫妇在柠檬产业园除草

五月初夏,阳光明媚。渠县安北乡南山村贫困户王江夫妇早早地来到该村柠檬基地务工,除草、施肥、杀虫。在渠县安北乡南山村,成片的柠檬枝繁叶茂。

和王江夫妇一样,南山村绝大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当起了柠檬基地劳务工人、柠檬生态黑鸡养殖的“老板”,相较于以往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守住一亩三分地”,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切,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的惠民政策!得益于达州市税务局引进的该村特色种养、农旅融合的集体产业,南山村村支书王荣武感激地说。

南山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73人,群众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收入单一,村集体经济更是近乎空白。作为帮扶单位,市税务局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在种养上找结合,在增收上找突破点”,将产业脱贫机制融入全村经济长远之中。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前往重庆市潼南县参观潼南柠檬产业基地,在南山村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以及“三资入股分红+按劳获酬强技”的贫困户增收模式,成功流转土地2268亩用于发展柠檬产业,同时借柠檬树间隙,发展柠檬生态黑鸡等林下养殖,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充实集体经济,按期按股按效益分红。自2017年来,合作社优先安排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100余人次田间务农和帮助生产,累计发放工资18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从0增加到27万余元。

年已70的陈选是南山村5社贫困户,负责合作社柠檬鸡代养任务。他给自己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己和老伴2人,一年下来土地流转收入980元,合作社固定收入720元,代养柠檬鸡工资收入14400元,老伴残疾补助9200元,已经远远超过脱贫标准。他动情地说:“南山村的产业扶贫,种下的是酸柠檬,让我们过上的是甜日子。从前我和老伴的日子不好过,现在我们是过得越来越红红火火了。”

賨前泥笆蛋 致富金元宝

“以前种庄稼做了那么久,地就那么一块,收入总是不增加。现在好了,税务局同志帮助我们双凤村建了泥笆蛋厂,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学到技术、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人。” 双凤村贫困户肖兴碧拿着1800元的月工资激动说。

为使帮扶村尽快脱贫,渠县税务局坚持把特色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切实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实现了村上有产业、集体有收入、农民有技术。

贫困户在当地车间实现就业

他们筹集资金建立双凤村食品加工厂,挖掘村上祖传手艺,专家坐班提供技术支撑,引入科技化手段,聘请运营团队集中研发产品,把群众富余的土鸡蛋、鸭蛋加工成泥笆蛋(盐蛋、皮蛋),红薯做成手工天然粉等系列产品,形成了“賨前味˙情满村”的扶贫品牌,“泥笆蛋”产品注册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荣获“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授权。

目前,双凤村泥笆蛋厂和粉条厂已走向成熟的规模化生产销售道路,泥笆蛋厂日产量可达20000个,粉条厂日产量可达1000千克,泥笆蛋厂和粉条厂的总销量已达800万元,并作为双凤村扶贫产品的龙头企业,并成功帮助双凤村吸引到凤鸣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社入驻,流转土地400亩建立产业扶贫基地,真正发挥“賨前泥笆蛋,致富金元宝”的引领作用。

万源富硒茶 青山变金山

清明前后,正值茶叶采摘的大好时节,在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的达州万源,30万亩富硒茶园竞相吐露新芽。

杨元萍在采摘茶叶

64岁的杨元萍是万源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茶园开采第一天,夫妻俩仅用2个多小时,便采摘了1.3公斤雀舌鲜叶,开秤就卖出了每公斤150元的好价钱,比去年同期高出20元左右。

为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万源市税务局把发展茶叶产业聚焦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立足“生态、富硒、创新”三大优势,扶小微、强龙头、谋长远、促创新,坚持育强茶业企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以茶业振兴促进脱贫奔康。

在万源市蜀韵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他们持续上门走访“问需求、送政策、解忧愁”,鼓励贫困村村民转型种植茶叶,为该企业寻找到第一批茶农,使其迅速度过适应期,逐步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坐拥资产4378余万元,建成厂区3000余平方米,种植茶园6000余亩。近年来,该公司结合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手工制茶体验中心与茶叶追溯体系监控中心,有效带动周边3个乡镇6个村527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516户,户均增收4500元。

蜀韵公司负责人、全国十佳农民胡运海说:“税务局帮助蜀韵生态农业公司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为我们送来最实的税收优惠政策,立足税务经济分析优势帮助我们找准定位、找到销路,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的梦想和脱贫奔康之路。”(文/图 杨述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