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达州消息(郑年孝 记者 杨正波)“十二五”规划后,达州市委、政府以“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战略目标,率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活力,全市GDP在2011年突破1千亿元大关后,连年创新高,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达到了1360亿元;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上了23884元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关口达到了10688元,达州居民的幸福指数大幅跃升。在这一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农行力量”,彰显了该行服务地方“幸福达州”建设“国家队”的担当精神。
把信贷资金配置到经济发展的刀刃上
达州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滞后,困扰金融业界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一方面,经济要提速发展,信贷需求极为强烈;另一方面,市场上的有效信贷需求却不足,银行贷款难以发放。
近年来,该行树立起“把信贷资源配置到达州经济发展刀刃上”的理念,让农行信贷资金发挥出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国家队”作用。到十二五期末,该行投入达州经济体的贷款总余额达到了89.0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51.49亿元,增长了1.37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该行围绕达州建成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累计发放了30多亿元的巨额贷款,支持达州环城路、巴达铁路、201和318国道改造、金南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了达州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
“工业强市”,是“十二五”规划期间达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压舱石。农行达州分行主动对接“1+7”产业园区发展需求,累计配置50多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入驻园区的汇鑫能源、玖源化工、瓮福化工、达兴能源、西南水泥、达钢集团等大企业、大项目,为达州能够更多运用天然气资源在发展本地化工产业,发挥出了金融助推器作用。据统计,到十二五期末,该行以“1+7”工业园区为主体,向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放贷款的余额达到了49.01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7.5亿元,增长了1.27倍。
“三农”问题在达州显得尤为突出,是十二五规划期间达州市委政府发力的重点部位。农行达州分行根据“三农金融生态图”和“三农金融服务路线图”,以所辖6个三农县域支行为主体,采用“一县一特色、一行路径”的差别化政策,倾斜性配置信贷资源40亿元,围绕“大竹苎麻产业链和糯米产业链、渠县黄花产业链、达县乌梅产业链、开江油橄榄产业链、万源富硒茶产业链、宣汉奶牛和肉牛产业链”等,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期末,该行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59.9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46.22亿元,增长了3.36倍。
“十二五”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益形成,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成为了达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行达州分行与时俱进配置30多亿元信贷计划,助推智鹏砼业、鹏翔电子、立川食品、一新农贸市场等十一五期间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了十二五期间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助力了达州经济进入四川千亿元俱乐部。据权威披露,到十二五期末,该行小微企业信贷客户数达到了868户,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833户,增长23.8倍;贷款余额达到了14.1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67亿元,增长了3.36倍。
扩大内需成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侧重点,农行达州分行瞄准个人信贷需求日趋旺盛的消费领域,配置40亿元信贷计划,解决城乡居民个人信贷需求,促进了内需活力的释放。到十二五末,该行向城乡居民个人发放的贷款余额达到了37.7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8.56亿元,增长了3.12倍。其中向农户累计发放了小额贷款11.3亿元,解决了3.8万农户生产生活中的贷款需求,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互联网金融服务助推了金融消费升级
“咋的,缴纳诉讼费也可以刷卡了?”2015年5月一天的上午,四川渠县有庆乡的雷先生去法庭打官司时,遇见了一个新鲜事儿。当他将一摞诉讼材料交给法庭,经初审同意立案后,法官要求他去设在法庭内的农行POS机上刷卡预交575元的案件受理费,他大吃一惊。紧接着,在法官的引导下,雷先生用自己的银行卡通过农行POS机,轻松地缴纳了案件受理费,这让他省去了许多麻烦。雷先生刷卡缴纳诉讼费,只是农行达州分行十二五期间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促进金融消费升级的一个缩影。
农行“互联网+”模式的新型金融服务,增强了达州近700万居民金融消费的幸福感。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农行达州分行以“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建立为核心,总共配置了2.22亿元固定资产指标,在城乡市场建设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成功搭建起了功能强大、服务覆盖城乡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普惠制金融服务,使数百万城乡居民的金融消费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以农村市场为主体,该行从十一五末的2010年1月开始,相继投资1000多万元,在农村县乡(镇)村建立以金穗惠农通和银讯通为终端的助农金融服务点,采用“银行+供销社”、“银行+农家店”、“银行+农村卫生站”、“银行+村干部”、“银行+乡镇零售商店”等五种模式,将农行的信息化金融服务由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乡镇及村社,满足了农村需求,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成本。
惠农通服务点的建立,从供给侧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环境,增加了金融供给总量,也为新农保、新农合、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地提供了金融渠道支撑,使政府大幅度节约了扶持三农的经济成本,提升了服务三农的效率。到十二五期末,该行采用供销社网点代理、农村理疗卫生机构、农村社保代理、农村超市代理、乡镇超市代理、村社干部代理等方式,建立起了多达3250个惠农服务网点,全市城乡安装了8378台转账电话,对全市乡镇的覆盖率高达100%,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了56.9%。近300万农村居民,常年足不出村、足不出乡镇,享受农行金融服务。
此外,十二五期间农行达州分行相继投入6000多元资金,以所辖的76个网点为支点,该行在全市安装了341台ATM机,使银行传统的柜台服务实现了向高效的自助服务转型;与市县各大医院合作,上线了银医通系统,为城乡居民方便就医,刷卡缴纳医疗费用,提供了方便;与各大中学和大学院校合作,开展教育电子金融服务,为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与部队合作,开展电子化金融服务,为军营官兵生活提供了便利;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社保金融服务、住房公积金金融服务、住房维修基金管理金融服务、税库银结算服务、县乡通财政结算服务等,助推了政府服务效能提升;与城乡各大商场合作,搭建POS刷卡消费平台和渠道,助力商贸物流业发展,激发了内需活力。十二五期末,该行POS特约商户达到了1268户,对达州城乡形成了网络化覆盖,为消费进一步升级,提供了金融服务通道。
扶贫攻坚向社会释放正能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的奋斗目标,着力点在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农行达州分行主动扛起了金融扶贫大旗,向社会释放出了金融“国家队”的正能量。在十二五期间,采用“单位挤、党员献、职工捐”等方式,该行先后筹集42万元资金,相继对政府落实的定点帮扶贫困村宣汉渡口乡马老村、宣汉县华景镇、大竹县竹北乡、大竹县中和乡狮子村等四个乡镇的四个村的特困农户开展了精准扶贫,使他们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统计显示,在十二五期间,该行总共精准帮扶177个贫困农户,分别发展起了养鸡、水果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增强了农户的经济造血功能,使他们不仅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而且逐步地成为了价值贡献者。与此同时,该行累计为77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子提供了合计金额为10.6万元的助学金,使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成为了社会的新贡献者。
该行扶持的四川省万源市天润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饲养的“巴马香猪”,别小看最重只有45公斤的小香猪,它们却是西南片区乃至全国多个省市区百姓餐桌上最畅销的肉食品。据了解,天润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巴马香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源于2013年农行达州分行的金融扶贫,该行采用“个人房产+公司林权”的混合财产抵押贷款模式,及时帮助公司解决了450万元的融资难题。
刘素萍介绍说,2012年,她与人合伙共同出资1000万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香猪“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同时,成立了10个香猪专业合作社,将万源市5个乡镇适合养殖香猪的1000多个专业养殖户和260余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巴马香猪”产业。刘素萍发展香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只是十二五期间农行达州分行在国家级贫困县万源市和宣汉县开展金融扶贫共建的一个缩影
此外,十二五期间,农行达州分行把金融扶贫的着力点放在了万源和宣汉两个国家级贫困重点县上,增强了两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能力,从而助力了达州扶贫攻坚战略规划的实施。据统计,期间该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31.3亿元,以万源市立川食品、雀舌茶叶和宣汉奶牛、肉牛等特色资源为基础,通过“银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链模式,开展金融扶贫,惠及了60多万农村贫困家庭,建立起了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以宣汉和万源为主战场,该行开展普惠制城乡金融服务,建立起了金穗惠农通服务网点2512个,为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落地,搭建了金融服务快速通道。十二五期末,农行达州分行在扶贫片区的宣汉和万源两个县市所布设的普惠制金融服务点,对乡镇的覆盖率达100%,对行政村的覆盖率达62%,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