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达州频道 杨正波
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即将来临,达州市教育局、四川日报达州全媒体中心推出“迎接中高考· 心理调适指南”系列策划,为备战中高考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缓冲机制。
如何做好“考前身体状态调节”?4月21日,达州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罗卿霞接受四川在线专访时介绍:适度体育运动有助于防范备考学生的躯体化症状。
罗卿霞介绍,躯体化症状是学生因为焦虑情绪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引发身体不适(如消化紊乱、疼痛等),且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有调查显示,中、高考学生在备考冲刺阶段,睡眠问题、消化紊乱和身体疼痛较为普遍。从心理生理学视角来看,这些现象实质是慢性压力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的外显表征。备考学生因潜意识中对成绩的过度焦虑,触发应激反应而出现腹痛等。
四川省渠县中学高中毕业班学生正在打篮球。
罗卿霞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运动还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改善心情,减轻疼痛感。此外,运动还能帮助人们分散注意力,减少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
如何避免躯体化症状对考生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两项具体建议:
一是认知层面,备战考生需调整“成绩代表我的全部价值”不合理认知,重构对考试意义的理解。从注重结果转到注重过程,把考试从“威胁”转化为“挑战”。家长也要避免传递“一考定终身”的观念,避免过度渲染考试结果,为考生创造安全型心理环境。
二是行为层面,建议备战中高考的学生可以构建“运动+心理”双轨减压机制,帮助其以更健康的身心状态应对考试挑战。比如早上起床可以做3分钟“猫式伸展”运动,激活副交感神经;课间可以做蝴蝶拍、扩胸运动、手指操、深呼吸等;傍晚时分,可以进行30分钟左右中低强度的运动,比如跳绳、快走、打羽毛球、打篮球等,建议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为宜,避免过度疲劳。晚上,通过身体扫描法配合呼吸训练(4-7-8呼吸法),且提前1小时远离蓝光设备,减少对失眠的焦虑或过度思考。
除了运动外,缓解躯体化症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