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院棚巷见证科举兴衰

http://www.scol.com.cn  (2017-02-13 14:44:3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陈娇郑景瑞 徐莉莎  

紧邻达州城中心凤凰头,东起柴市街,西至翠屏路,北接文化街,有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名叫院棚巷。院棚巷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至今有300年的历史。它曾是达官贵人聚集、莘莘学子敬仰的地方。

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那时的达州,只能举行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的院试。为了组织考试,便于监督管理,清朝以前在府署东南面、如今的地址上搭设文官考棚。清朝康熙二十年,又在这里修建考试院,这里街道长180米,宽5米。经重修和先后多次维修后,还建起有左右辕门、乐楼、仪楼、厢房的两个考棚,里面摆放200多条木凳,布置左右木案,每一木案可容纳14个考生参加考试。

后来,达州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院棚巷场地狭小,条件简陋,出现了“大班额”现象。考生坐下后动身都非常困难,考生因此意见很大。

清道光年间,知府孙益廷发动所属各县和考生捐钱,在达城西边的步射场新增考棚,建起大堂、办公室、厢房、厨房、厕所、考官招待室、文童复试处,并在空旷地方栽植花草。孙益廷专门为此作碑记,认为“大有益于士林,大有功于考校者也”。光绪初,知县廖葆恒又筹款,在考棚内外修建雨棚,让考生免受日晒雨淋。光绪年间,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清朝政府被迫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从此,院棚巷结束了院试考试。

院棚巷举办院试,营造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推动民间的读书风气,从清朝道光年间的试院可容纳千多人的规模来看,达州读书的人还真不少。他们从院试起步,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成为一方诸侯、知名人物。废除科举后,有些人被其精神感染,发奋读书,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